•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淋漓盡致表現北國冰雪之美——記黑龍江省畫院榮譽院長、冰雪山水畫創始人于志學

2019-12-10 10:49: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愛國情 奮鬥者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十二月的哈爾濱,大雪如期而至,紛紛颺颺,屋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記者與黑龍江省畫院榮譽院長、冰雪山水畫創始人于志學的對話也是圍繞冰雪展開的。

  雖已85歲高齡,但于志學精神煥發、滿腔熱情。“我的家鄉在黑龍江肇東一個小村子,冬季,大地被冰雪覆蓋,樹上結滿了樹挂,房頂上也蓋著綿軟厚重的積雪,陽光照在地上、樹上、房頂,晶瑩閃耀、熠熠生輝,黑土地渾厚博大,神奇而壯美。那時我就感嘆如果能將這美好的景象畫下來該多好。”小時候對於家鄉冰雪的記憶仍然清晰地浮現在於志學的腦海裏,成為他後期創作冰雪畫的動力之源。

  “過去一提到北方感覺沒有什麼可畫的,也沒有什麼可看的,山也不雄偉,平平的;山也沒有紋理可畫,都是被白雪覆蓋,不可上筆也不可上墨。除了樹林以外別的什麼也沒有。”于志學説。他進一步解釋千年來北國風光不入畫的瓶頸:中國畫的審美要求墨韻生動,白紙畫白雪不用白粉,而北方的最大特色就是白色的冰雪,而墨是黑的,如果墨都上不了,何來墨韻。因此傳統畫雪都採用留白的方法,根本表達不出千里冰封的北疆冰雪大千世界。于志學下定決心要找到一把“打開北國冰雪風光大門的鑰匙”。

  要想表現前人從未表現過的塞外冰雪大自然,就必須到冰天雪地中體驗生活。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于志學多次冒著生命危險來到大興安嶺,在這片莽莽雪原中,跟隨鄂溫克族老獵戶拉吉米在當地生活、采風。“當年拉吉米老人帶領我在原始森林寫生,晨曦中,我發現了雪地裏一條黑帶流過,我激動地問拉吉米,他告訴我冬天裏雪地上的河水都是黑色的。我興奮地跑到河邊觀察,忍不住喊起來‘我的畫可以上墨了!’”回憶當年,于志學難掩興奮。

  面對中國傳統雪景畫沒有表現過的領域,他如同著了魔,一頭扎進零下40攝氏度的冰天雪地中寫生,不顧天冷凍僵的手指,不斷繪畫、鑽研,有時幾天幾夜不合眼,終於在多年的實踐中得出結論:若要畫出北國的冰天雪地,畫出那銀裝素裹、玉樹瓊枝的世界,就必須直接畫白色的冰雪。他不停地試驗、反覆摸索,夜以繼日,年復一年,畫了撕、撕了畫,不知經過多少的失敗和挫折,他終於找到了描繪冰雪最理想的材料——明礬水。“以礬水入墨操作起來,應用自如,不但不滯筆,還能在宣紙上固定筆跡,經得起筆法的反覆疊加。”于志學説。

  冰雪畫中傳遞出來的樂觀、大氣與豪邁感染了很多人。在於志學的影響下,眾多老中青畫家投身到冰雪山水畫的創作中。于志學並沒有把自己千辛萬苦創造的冰雪山水畫當作“祖傳秘方”隱藏起來,而是將繪畫技法毫無保留地公之於眾。如今,冰雪畫派的畫家約有400人,遍佈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浙江、湖南等24個省、市、自治區。

  于志學還將自己不同時期創作的一千余幅作品捐贈給黑龍江、內蒙古、山東、安徽、北京等地的于志學美術館及冰雪畫創作基地,傳播冰雪文化。幾十年來,于志學帶領冰雪畫派在全國各地巡展,在美國、英國、德國、俄羅斯等30余個國家舉辦冰雪畫展,受到了各國觀眾和專家學者的認可和好評。

  至今,于志學仍夜以繼日地堅持創作、傳藝不輟。“冰雪山水畫的未來發展會是一種抽象概念,近段時間我和我的弟子們正在深入研究,讓冰雪山水畫在今後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下去。”于志學表示。

  《光明日報》( 2019年12月10日 04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