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秦平:保障和改善民生,讓“獲得感”成色更足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民生工作離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保障群眾基本生活。12月6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就特別強調:“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黨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産黨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黨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計讓老百姓都能過上好日子”。讓人民群眾更多分享發展紅利,也是新發展理念的體現。
點點滴滴係民生,一枝一葉總關情。民生工作來不得半點含糊,必須不打折扣地落到實處。以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為例,其成色就越來越足。今年年初,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2019年就業預期目標是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1至10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93萬人,已經提前實現了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的目標。
“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是黨的初心,也是黨的恒心。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戶籍改革破冰到異地高考試水,從推進簡政放權到建立權力清單,一張保基本、兜底線、廣覆蓋的民生保障網正在織密織牢。以此為縮影,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已從1949年的49.7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28228元,發展成果越來越惠及全體人民。
“行百里者半九十”。探索中國道路的過程,就是不斷地為人民造福的過程。當前民生領域還有著不少短板,人民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還有著不少操心事、煩心事。這就需要廣大黨員幹部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統籌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食品安全、生産安全、公共治安等各項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工作,讓人民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確保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也鞭策著廣大黨員幹部把群眾的呼聲當作第一信號、把群眾的需要當作第一選擇,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讓近14億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