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穩健前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

2019-12-09 10:59: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編者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生長于中國社會土壤,形成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是植根中華歷史文化傳統、吸收借鑒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豐富起來的,不僅保障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也為多元文明共生並進的人類社會發展增添更多色調、更多範式、更多選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13個方面系統總結和深刻闡述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緊緊圍繞“堅持和鞏固什麼” “完善和發展什麼”,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提出了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的根本要求,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為深入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中央網信辦與求是雜誌社共同組織“中國穩健前行”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邀請思想理論界專家學者撰寫系列理論文章,今天在求是網推出第8篇,敬請關注。  內容摘要:歷史充分證明,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突出特徵,是我們戰勝各種重大風險和挑戰的不二法寶,是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飛躍的強大動力。集中力量辦大事體現了社會化大生産規律的要求,根本立場是以人民為中心,根本政治保證是黨的領導,既是國民經濟行穩致遠的壓艙石,也是國家經濟治理的重要職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深刻認識這一科學判斷,對於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集中力量辦大事助力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面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局面,為了儘快建立獨立工業體系,改變貧窮落後面貌,我們黨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起來推動社會主義工業化,在很短時間裏形成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了加快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我們黨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研製成功“兩彈一星”,保障了國家安全,提高了國際地位。改革開放以來,相繼建成三峽水利樞紐、青藏鐵路、載人航太、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特高壓電網等許多國家重大工程,在新時期展示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優越性。黨的十八大以來,憑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我國在國産大飛機、港珠澳大橋、“藍鯨1號”鑽井平臺、北斗系統、超級電腦、“天眼”探空等一大批重大創新工程上取得突破,標誌著我國已經處於世界科技創新的先進水準。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在防災救災、脫貧攻堅、生態保護等領域也得到重要體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的歷史充分證明,集中力量辦大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突出特徵,是我們戰勝各種重大風險和挑戰的不二法寶,是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飛躍的強大動力,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集中力量辦大事體現了社會化大生産規律的要求。社會化大生産客觀上要求集中力量辦大事。馬克思説:“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決不可能被社會生産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變的只是它的表現形式,這是不言而喻的。” 社會化大生産以廣泛的社會分工和密切的協作為特徵。生産分工和協作的最終目的是滿足人的需要,由於人的需要的無限性、多樣性和社會勞動資源的有限性之間存在著矛盾,客觀上要求將有限的社會勞動按比例分配到社會分工的各個領域,這是客觀經濟規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實現了全體人民利益的根本一致性,可以將有限的資源集中用於解決最重要的任務,強化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全國人民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實現了西方國家幾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目標,形成了門類齊全、産業鏈完整、製造能力強大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製造大國。離開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這一切是根本不可想像的。

  以人民為中心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絕不能出現‘富者累鉅萬,而貧者食糟糠’的現象。”集中力量辦大事正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群眾迫切要求加快發展,過好日子,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體現了人民群眾的願望。集中力量辦大事,本質上是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克服發展瓶頸和實現快速發展的過程。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援和參與,不充分調動全體人民推動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在人民群眾的積極支援和廣泛參與下,我們在經濟建設中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每人平均GDP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準,就業、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重要民生問題得到根本改善,中國成為全世界脫貧人口數量最多的國家,人民群眾成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最大受益者。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國民經濟行穩致遠的壓艙石。實現經濟快速穩定發展是所有國家都追求的目標,而能否實現目標,關鍵取決於制度安排。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與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相統一。市場經濟具有自主經營、加快要素流動、通過平等競爭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著自發性、盲目性、投機性、短期性、滯後性和容易導致壟斷行為等弊端,容易引發經濟危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能夠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國有經濟為戰略手段,通過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就業政策、産業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區域政策等協同發力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保持宏觀經濟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實現國民經濟穩定運作,推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用發展。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優勢與市場經濟的優勢相結合,既能夠充分釋放市場的活力,又能夠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克服市場經濟的弊端,防止經濟危機發生,保證經濟健康發展,行穩致遠。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國家經濟治理的重要職能。國家經濟治理屬於政治上層建築範疇,是通過國家經濟治理體系對社會經濟活動的目標、任務、結構、路徑進行引領、指導和協調,實現國民經濟健康協調穩定運作的過程。國家經濟治理體系建立在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與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這一制度的特性是:既允許所有經濟主體擁有自身的物質利益,並據此進行自主經營,展開平等競爭,追求最大利益,又要求集中力量辦大事,實現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局部利益與共同利益、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統一,推動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性增長,這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所不具有的制度優勢。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特性在國家經濟治理體系中的體現就是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根據這一原則,國家經濟治理既要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又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重要職能,自覺引導國民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方向轉型升級,不斷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切實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

  黨的領導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根本政治保證。中國共産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在國家經濟治理中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有利於保證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有利於集思廣益、凝聚共識,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把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得人民的擁護,為集中力量辦大事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使集中力量辦大事成為實施重大國家戰略、實現經濟快速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物質和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要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全面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為集中力量辦大事奠定更為堅實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基礎。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的根本來源,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根本政治保證。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堅持和發揚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必須牢牢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

  (作者:何自力,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