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彩雲網評】“農民院士”,火熱時代的精神坐標

2019-12-07 16:26:00
來源:雲南網
字號

  連日來,我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光榮稱號的朱有勇同志的先進事跡,在神州大地不脛而走,引起強烈反響。不惟他引領致富、擺脫貧困的拉祜族群眾對其讚不絕口,就是其他地方的幹部群眾,也無不為他的事跡所動容。他被稱為大地之子,是渾身散發者泥土芳香的“農民院士”。

  去年5月28日,習近平出席兩院院士大會併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兩院院士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黨和人民對廣大院士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廣大院士弘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勇於創新、嚴謹求實的學術風氣,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在科學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朱有勇的不凡業績無疑證明,他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沒有辜負黨和人民的期待,在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朱有勇是業界的學術之光。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科研成果驚艷、學術論著耀眼,人才培養眾多、斬獲榮譽無數。他帶領科研團隊開創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的效應、機理和推廣應用,形成一系列促進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的實用技術。他的學術論文2000年在英國《自然》雜誌全文發表,得到了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評價。他培養的博士、碩士、留學生、本專科生可謂名師出高徒、桃李滿天下。亦因此,他先後獲得“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興滇人才”等各種榮譽。

  朱有勇是不息的奮蹄老驥。在很多人眼裏,院士應該是身穿白大褂,整天泡在實驗室裏的研究人員,很難把院士和農民挂起鉤來。然而朱有勇卻把農民和院士完美結果,做科研,他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用了18年時間把一個當初不被看好的科研課題堅持下來,並取得巨大成果,在推動農業生産、促進農民增收、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十分顯著。做扶貧,他在60歲一般人該退休的年齡,牢記共産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義無反顧來到雲南最貧困的地區瀾滄縣,在“民族直過區”駐村扶貧,演繹出用科技改變貧窮的精彩篇章。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農民院士”就是人民對他的最高褒獎。

  朱有勇是時代的精神坐標。我們所處的時代,是激情燃燒的時代,是拼搏奮鬥的時代,火熱亢奮、熱情洋溢。九萬里風鵬正舉,新征程砥礪初心。無論是民族偉大復興的召喚,還是個人夢想價值的實現,都需要以朱有勇為光輝榜樣,把這位“時代楷模”作為我們的精神坐標,像他那樣孜孜矻矻、勤勉勤奮,像他那樣情係三農、心有大愛。特別是在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節點,更要以朱有勇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引領前行,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彩雲網評所登載的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歡迎關注彩雲網評,投稿郵箱yncywp@163.com,稿費從優。

[責任編輯:劉洪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