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穩健前行】中國制度的科學闡釋

2019-12-06 11:10: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編者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生長于中國社會土壤,形成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是植根中華歷史文化傳統、吸收借鑒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豐富起來的,不僅保障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也為多元文明共生並進的人類社會發展增添更多色調、更多範式、更多選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13個方面系統總結和深刻闡述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緊緊圍繞“堅持和鞏固什麼” “完善和發展什麼”,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提出了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的根本要求,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為深入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中央網信辦與求是雜誌社共同組織“中國穩健前行”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邀請思想理論界專家學者撰寫系列理論文章,今天在求是網推出第7篇,敬請關注。  內容摘要:新時代中國制度建設的實踐發展呼喚構建中國特色的制度理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的重大理論貢獻在於,它在總結實踐經驗和吸收以往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國制度的話語體系,以及中國制度的理論體系框架。《決定》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産黨在理論上的成熟,體現制度上的自覺與自信,蘊含了獨特的中國智慧,構建了嶄新的制度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改革和發展的實踐,推動了中國制度理論的創新發展。《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一個全面總結中國實踐、概括中國經驗、闡釋中國制度的十分重要的文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決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行了全面科學的闡釋,並體現了多方面的理論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基礎

  《決定》首次全面總結和集中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首次全面總結和概括了中國制度的實踐基礎。中國制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産生於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制度從無到有、從不健全到逐漸完善,經歷了長期的艱難的探索。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深刻總結國內外正反兩方面經驗,不斷探索實踐,不斷改革創新,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發展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進入新時代,我們黨領導人民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明顯提高。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以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偉大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豐富內涵和內在結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決定》的一大亮點就是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豐富內涵和內在結構。它把國家制度區分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並把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內容分為十三個方面加以闡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包括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制度、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用的社會治理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制度、“一國兩制”制度體系、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等十三個方面。這十三個方面之間不是簡單並列的。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是根本性的、貫穿性的制度,它是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根本,它貫穿于其他十二個方面的內容;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體現在整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建設或推進之中。《決定》還強調了“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這些新概念、新概括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和規律的深刻揭示。這些理論對於我們進行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獨特的中國智慧和嶄新的制度理論體系

  中國共産黨在新時代繼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政黨理論、制度理論、人民主體理論和社會歷史的辯證法理論,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和發展規律,並指導實踐,取得了巨大成就。《決定》充分展示了中國共産黨在理論上的成熟,體現制度上的自覺與自信,蘊含了獨特的中國智慧,構建了嶄新的制度理論體系。中國制度中蘊含的中國智慧,既體現在把中國特色的理論思維運用於制度實踐的探索中,又表現在制度理論的構建上。

 

  

例如,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政黨理論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並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創新性提出“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及其具體內容,強調黨的領導在整個制度建設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豐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又如,堅持把人民主體思想貫穿于整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之中,貫穿于堅持黨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以及社會治理體系之中,強調製度的人民性,闡明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原則和價值取向;再如,堅持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的最大實際,吸收和借鑒當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制度經驗,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探索與表述上,體現了以公有制、按勞分配製度為主體的主體性,以及多种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和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多樣性、開放性和包容性。這些制度主張反映了中國制度建設的整體性、複雜性、規律性、價值性,既體現了中國社會制度建設的特殊性,也吸收了人類制度發展的有益經驗和積極成果。

 

  

新時代中國制度建設的實踐發展呼喚構建中國特色的制度理論。《決定》的重大理論貢獻在於,它在總結實踐經驗和吸收以往理論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國制度的話語體系,以及中國制度的理論體系框架。這些話語體系包括一系列重要的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概念,如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體系,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等等。新時代中國制度理論體系框架在《決定》中得到完整體現。這一理論體系框架主要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實踐基礎、社會功能、目標任務、建設路徑;中國制度的內在結構、發展規律、制度精神、價值原則;中國制度的各種具體制度及其具體內容;中國制度的建設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係,以及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等等。

 

  

總之,《決定》從多個角度闡釋了中國制度,並在多方面體現了理論創新,為中國制度的建設經驗做了全面深刻的總結概括,對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作者:郝立新,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

 

[責任編輯:劉洪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