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山區鋼鐵廠的“平原木匠”經
新華社福州11月28日電(記者鄭良)一家地處閩北大山深處的鋼鐵廠,資源缺乏,市場、原燃料“兩頭在外”,卻以精細化管理、全流程管控,降本增效,在全國鋼鐵企業對標中,利潤總額、總資産貢獻率、噸鋼利稅等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多年保持行業先進水準。
“僅一噸焦煤的運輸成本就比同行多200元,三鋼只有像‘平原木匠’那樣,把手中每一塊木材都精雕細琢、用到極致,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站在前列。”福建省三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黎立璋説。
成立於1958年的三鋼,擁有1.6萬多名員工,年鋼鐵産量上千萬噸。管理這樣的大型鋼鐵廠,要有“烹小鮮”的精準。
三鋼轉爐車間,裝載20多噸廢鋼的行車從上方軌道駛過,到達轉爐前,下降、停頓、傾倒等流程一氣呵成,幾乎看不到廢料濺出轉爐。
“工人的每一步操作都有標準化流程圖,僅僅行車操控這個環節,就有46份流程圖。”車間副主任張祥遠指著螢幕對記者説。
什麼是最優的流程操作,不是憑空想出來的。三鋼對全廠6000多個崗位進行了詳細梳理,以每個崗位現場作業水準最高的員工做法為藍本,編寫初稿,再由同崗位作業人員討論並反覆修改,最終確定為操作規範。
在三鋼,這樣的崗位標準作業流程有1.6萬多個,每年還在不斷補充完善。
精準評判每位員工表現,以科學績效管理激發員工積極性和潛力,是“平原木匠”的又一“絕活”。
三鋼總經理曾興富介紹,通過資訊化手段,將崗位標準作業流程中關鍵控制參數和作業結果作為崗位主要考核指標,實現每個員工線上、實時、量化、自動考核。
以煉鋼環節為例,不同鋼産品的合金成分有差別,煉鋼時,工人將合金成分按比例投入鋼水,投放過程、結果由電腦自動記錄,比例達標,操作規範,資訊系統自動記錄工分,和工人獎金掛鉤。
每天下班時,員工通過公司一鍵式績效獎金管理系統輸入自己的工號,當天的績效會自動跳出來。“收入和自己的表現掛鉤,一清二楚。”張祥遠説。
記者在三鋼採訪時看到,技術能手、崗位標兵、勞動模範等員工的照片貼在工廠車間,有以勞模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在三鋼中板廠,以省級技能大師葉淩飛命名的工作室,主要從事設備技術革新、管理創新和人才培養。“我們立足培養更多工匠,並將個人的技能絕活和創新轉換為公司生産力。”葉淩飛告訴記者。
今年來,葉淩飛工作室探索將機械操作和檢修兩個工種合一,培訓員工既操作機械,也承擔維修。“將大幅提升設備使用壽命和效率,降低成本。”葉淩飛説。
在三鋼,這樣的創新每年不下百項。“勞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三鋼最寶貴的財富。”黎立璋説,截至目前,三鋼評選表彰“金牌工人(匠)”39名,先後以個人名字命名了122項“職工先進操作法”。
在三鋼人看來,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是專注,行業外部環境有高低起伏,關鍵還是要把自己的事做好。
就在四五年前,受地條鋼等落後産能衝擊,三鋼一度年虧損達10多億元。“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我們仍然投入數以億計的技改和環保資金,僅2014年以來,三鋼環保設施噸鋼運作費用達128元,三明本部一年的環保設施運作費用就在8億元以上。”黎立璋説。
近年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清理整治地條鋼等落後産能,三鋼的環保、品質、産能優勢顯現,2016年實現利潤12億元,2017年實現利潤82億元,2018年實現利潤101億元,主要技術經濟指標保持同類型企業先進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