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在行動】“含綠量”提高江蘇鄉村“含金量”

鎮江市世業洲四季春草莓園。(海外網 孟慶川/攝)
南通龍遊湖農旅融合綜合體,田林交錯,碧水盈盈;常州新北區梅林村,青磚瓦房錯落有致,小橋流水繞村郭;泰州高港區宗林村,古銀杏樹林遍灑金黃,家風家訓潤人心;鎮江世業洲,農業觀光相融合,一顆顆“高架草莓”令人垂涎欲滴。11月18至21日,“鄉村振興在行動——走進江蘇”中,專家和記者深入江蘇南通、泰州、常州、鎮江等四地,領略江蘇美麗鄉村的“顏值”和“氣質”,探尋江蘇鄉村振興中的生態密碼。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振興發展不是對生態資源的竭澤而漁,而要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大優勢進行充分利用。近年來,中國各地結合鄉村自然和發展規律,把生態資本變成富民資本,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廣大農村越來越美,農民生活越來越好。
作為中國農業大省,江蘇積極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新方式,探索鄉村人居環境改善新途徑。2017年,江蘇啟動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行動,圍繞特色、田園、鄉村三個要素,因地制宜,挖掘鄉愁記憶,重塑鄉村活力、魅力。截至目前,江蘇已累計公布3批136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2018年,江蘇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全力開展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和生活污水治理,18.9萬個自然村環境整治全覆蓋。如今的江蘇鄉村,特色民居和自然環境相映成趣,傳統農家味和現代氣息相融合,人們生活質量大幅提升。
“含綠量”不僅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也提高了農村的“含金量”。在江蘇,越來越多美起來鄉村依靠獨特的地域文化開始在休閒旅遊上做文章。鄉村旅遊發展成了新業態,上下鏈條不斷延伸,吸納大量農村人口就業。2018年,江蘇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實現綜合收入達535億元,農民收獲了切切實實的的實惠,農村經濟活力越來越足。可以說,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實現了良性循環。
鄉村環境好不好、美不美,事關民生福祉。讓鄉村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江蘇的具體實踐是中國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縮影,積累的經驗也為其他地區發展提供了借鑒。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廣大農民將會收獲更多獲得感、幸福感。(海外網評論員 孟慶川)
本文係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點擊“海外網評”,讀懂中國與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