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鄉村振興在行動】探索出一條鄉村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的路徑

2019-11-23 19:29:00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字號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 于樂榮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也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産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其中産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經濟基礎被置於總體要求的首位。然而,在實踐中如何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一直是鄉村面臨的難題。根據筆者在江蘇如皋、泰州、常州、鎮江等地的走訪觀察,發現一些典型村莊在鄉村振興中先行一步,探索出了一條鄉村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的路徑。

  走訪中了解到這樣幾個鄉村的産業發展獨具特色但又呈現共性特徵。

  江蘇如皋如城街道顧莊社區是遠近聞名的花木盆景之鄉,全村共有居民881戶、人口3681人,形成“家家栽種花木,戶戶蟠扎盆景”的産業形態,村裏中高級園藝技師160多名,花木經紀人360多個,花木盆景銷往10多個國家和地區。

  常州市新北區西夏墅鎮梅林村,這個村70%的農戶從事草坪産業,建成融綠野草坪合作聯社。全村現有草坪面積5000多畝,全部採用底鋪黃沙和噴灌設施集中連片種植。2018年實現草坪産業銷售收入6200萬元,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28000元。

  鎮江句容市後白鎮西馮村以發展花草木産業為主,成立西馮花草木專業合作社,並申報“西馮草坪”國家地理標誌商標。村裏形成48支專業鏟草坪隊伍,70多人的花草木經紀人隊伍,擁有200多臺割草機,300多輛運輸車輛。2018年花草木銷售1.9個億,村集體收入298萬元,村民每人平均年純收入39600元。

  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在産業振興中具有以下共性特徵。

  首先,産業發展嵌入當地的生態系統。無論是盆景園藝還是草坪苗木,這些産業均依託于當地的自然生態資源,充分挖掘農業的生態價值,精心打造“綠色”産業。鄉村是一個獨特的地理空間,具有生産、生活和生態功能。農業不僅僅能夠為消費者提供農産品,同時也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農民不僅是農産品的生産者,同時也是生態産品和服務的提供者。以往的農業發展更多關注其生産功能,對農業的生態價值挖掘不夠,但若能將農業的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就能夠在實現經濟利益的同時促進農業生態功能的發揮。

  其次,産業發展嵌入當地的社會系統。産業發展需要有新型經營主體帶動,這幾個案例中無論是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返鄉創業人員還是農業龍頭企業,包括以基層黨支部為主建立的合作社,這些主體都內源於鄉村社會,與土地和農戶關聯緊密,能夠遵循村莊的互惠性關係開展其日常經濟活動,在雇工、土地流轉方面與村莊和村民形成良性互動,並促進産業良性發展。

  再次,産業發展與農戶實現利益互嵌。因為産業發展嵌入于農民生産和生活中,並且産業都有二三十年的發展歷史,沒有跨越當地農民的能力和生計資産基礎,因此當地農民能夠從産業發展中普遍獲益。比如顧莊社區的盆景産業,由於這個村歷史就有蒔花弄草的文化傳統,家家戶戶都有幡扎盆景的技術,發展盆景對當地農戶來講並不存在過高的“門檻”,因此普通農戶均能夠從盆景産業發展中獲益。與此同時,産業發展的生産、加工、包裝和銷售包括配套産品的生産都在鄉村完成,能夠保證將更多的利益留在鄉村,農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致富。花草苗木的生産直接與土地關聯,農民可以直接參與種植生産從而獲得經營性收入,也可以流轉土地獲取租金收入。産品銷售也都在當地完成,直接催生了龐大的經紀人隊伍以及電商銷售商,一方面帶動就業,另一方面也將利潤更多留在了鄉村。産業發展中産生的雇工、副産品的生産也為能力不夠、資産不足的農戶提供了獲益的可能。

  此外,泰州高港區宗林村發展生態蟹塘,陳家村種植“四桃一棗”(獼猴桃、核桃、水蜜桃、櫻桃、冬棗)特色水果,小楊村開闢千畝有機大米生産基地。特別是小楊村依託有機大米種植,建成20個家庭農場和為農綜合服務、農機、植保、糧油産銷4個合作社,形成小楊家庭農場服務聯盟。聯盟下設農資統一配供、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智慧農業應用示範以及金融支農保險保障四個服務點,為周邊3個村32個家庭農場5800畝耕地,提供糧食烘乾、機具存放、集中育秧、統一植保等基礎性服務以及電商銷售、品牌創建、金融保險等特色化服務。

  “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要把這盤大棋走好。”從某種意義上講,鄉村振興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的全面振興,僅有産業振興,而忽略了社會效應和生態效益,就不可能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的五項總體要求相互依存、協同聯動,共同構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行動框架。江蘇的實踐表明,産業興旺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繡花的功夫”做精做強産業,並逐步形成現代化的産業體系和經營體系。鄉村産業要嵌入當地的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唯有如此,農民才能從中持續獲取經濟利益、生態效益並不斷提升其幸福感和獲得感。

  [ 責編:李貝]

  閱讀剩餘全文()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