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習故事 | 祖國的希望,習近平一直牽掛在心

2019-11-23 11:5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點擊進入下一頁

  “在黨的領導下,希望工程實施30年來,聚焦助學育人目標,植根尊師重教傳統,創新社會動員機制,架起了愛心互助和傳遞的橋梁,幫助數以百萬計的貧困家庭青少年圓了上學夢、成長為奮鬥在祖國建設各條戰線上的棟樑之材。”今年是希望工程實施30週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寄語希望工程。

  20世紀八九十年代

  我國每年有超過百萬兒童因貧困失學

  嚴峻的事實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1989年10月30日

  共青團中央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宣佈

  建立救助貧困地區失學少年的基金

  資助品學兼優而家庭困難的孩子

  實施希望工程!

  在國家政策號召下

  許多愛心人士參與到希望工程中

  用自己的力量幫助素昧平生的孩子們

  給他們帶去溫暖和希望

  習近平便是其中一員

點擊進入下一頁
1995年習近平寫給楊家嶺小學校長的信 圖片來源:新華網

  在陜西延安楊家嶺旁

  坐落著楊家嶺福州希望小學

  習近平對這所小學有著一份特殊牽掛

  1995年

  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他

  發起“千家企業建千校”愛心活動

  福州一家企業全體員工捐款52萬元

  對建於1974年的延安楊家嶺小學進行了重建

  當年3月

  習近平致信學校校長

  表達了對孩子們的關心

  2008年

  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

  又一次寫信寄語那裏的孩子們

  勉勵他們發揚延安精神

  勤奮學習,健康成長

  努力成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點擊進入下一頁
2015年2月14日,正在陜西考察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楊家嶺福州希望小學,察看學校辦學情況,同老師們進行交流。圖片來源:新華網

  2009年11月及2015年2月

  習近平到陜西考察工作期間

  都專程到此看望學校師生

  兩次通信

  兩次到訪

  傳遞出濃濃的為民情懷

  讓所有孩子擁有美好燦爛的明天

  是每個家庭最大的願望和期盼

  也是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基礎和支撐

  孩子們的未來

  習近平始終放在心上

  2002年8月

  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

  啟動實施“閩寧萬名失學兒童救助工程”

  2007年8月

  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

  對上海希望工程作出重要批示

  肯定其服務全國的良好形象

  並希望上海希望工程

  繼續努力把實事做好,好事辦好

  2012年12月30日

  習近平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表示

  “治貧先治愚。

  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

  特別是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

  下一代要過上好生活,首先要有文化,

  這樣將來他們的發展就完全不同。”

  一句句真情叮囑

  一個個重要指示

  凝聚著總書記對祖國花朵的真摯關懷和殷切希望……

  截至2019年9月

  全國希望工程已累計接受捐款152.29億元

  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599.42萬名

  援建希望小學20195所

  從1989年到2019年

  30年的時間裏

  希望工程改變了很多孩子的命運

  接受過捐助的孩子們

  也懷著感恩的心反哺社會

點擊進入下一頁
2018年5月29日,在安徽金寨三合實驗學校,蘇明娟與當年的宣傳照片合影。新華社發 王從啟攝

  曾牽動億萬人心的“大眼睛”蘇明娟

  如今已成為踐行社會公益事業的行動者

  她不僅將第一筆工資捐給了希望工程

  還發起了“蘇明娟公益助學基金”

  資助了20所希望小學和15名大學新生

  真正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帶去“希望”

  30年彈指一揮間

  如今

  九年義務教育早在全國普及

  “人人有書讀”的願景已然實現

  然而

  希望工程並不止步於此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扶貧必扶智”

  黨的十九大以來

  希望工程聚焦教育扶貧

  積極參與脫貧攻堅戰

  開展“希望工程助力脫貧攻堅10萬+行動”

  設立“希望工程10萬+精準助學基金”

  將深度貧困地區學生作為主要資助對象

  2018年以來已籌集3.18億元

  精準資助11萬餘名困難學生

點擊進入下一頁
中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金寨縣希望小學。新華社記者劉軍喜攝

  希望工程的使命還沒有完成

  正如總書記強調的

  “進入新時代,

  共青團要把希望工程這項事業辦得更好,

  努力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種新希望。

  全黨全社會要繼續關注和支援希望工程,

  讓廣大青少年都能充分感受到

  黨的關懷和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努力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總策劃:李俊

  文案:王金妍

  設計:張天磊

  監製:韓晶晶

  監審:趙嘉麟

[責任編輯:高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