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穩健前行】從三個維度認識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意義

2019-11-22 19:51: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編者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生長于中國社會土壤,形成于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是植根中華歷史文化傳統、吸收借鑒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豐富起來的,不僅保障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也為多元文明共生並進的人類社會發展增添更多色調、更多範式、更多選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13個方面系統總結和深刻闡述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緊緊圍繞“堅持和鞏固什麼” “完善和發展什麼”,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提出了把新時代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的根本要求,是我們堅定“四個自信”的基本依據。為深入學習宣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中央網信辦與求是雜誌社共同組織“中國穩健前行”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邀請思想理論界專家學者撰寫系列理論文章,今天在求是網推出第1篇,敬請關注。

  內容摘要: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研究部署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問題具有重大意義。從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歷程,乃至於中國幾千年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歷史演變上看,為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提供制度保證;從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上看,我們要繼續推動改革開放,仍然要在堅持和完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下大功夫;從應對風險挑戰上看,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十九屆四中全會研究部署的是解決築牢中國長治久安的制度根基,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制度保證。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是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重要節點,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之年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是一次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問題進行開創性研究和系統性解決的中央全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迄今召開的專門研究重要主題的中央全會共34次,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中央全會僅此一次,可謂意義深遠而重大。

  我們可以用若干個“第一次”來形容十九屆四中全會。比如,第一次用一次中央全會專題研究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第一次系統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圖譜”;第一次全面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第一次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等等。從深層次認識十九屆四中全會的重大意義,還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上加以理解。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歷史演進的重大意義

  從中國社會主義的實踐歷程上,乃至於中國幾千年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歷史演變上看,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予以專門研究和部署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準決定的。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於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鴉片戰爭以後,建立什麼樣的國家制度是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探索的命題。中國共産黨人一齣現在歷史舞臺,就致力於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國家、新社會,不但提出了關於未來國家制度的主張,而且帶領人民為之奮鬥了20多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執政的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繼續探索解決這個問題,取得了明顯成就。黨領導人民建立的國家制度,總體上適合中國實際、適應我國當時的經濟基礎,雖然還存在初創階段的不成熟、不完善,但開創性地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國家制度,這是很了不起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也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歷史新起點。我們黨以全新的視野來認識和解決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問題,鮮明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積極推進經濟體制及其他體制改革,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國家治理,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實制度保障。40多年來,黨帶領人民積極推進黨的領導體制和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軍事體制等方面的改革,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國家治理體系的活力和效率不斷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明顯提高,為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有力保障。怎樣治理中國這樣具有超長時間歷史縱深、超大幅員國土面積、超大數量人口規模、超常複雜民族宗教結構乃至越來越超大規模經濟體量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實踐中是沒有任何現成模式可以學習的。我們主要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正如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這是為了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滿足人民群眾期待,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簡言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全面梳理和概括了一整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其重大歷史意義就是為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提供制度保證。

  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實踐意義

  從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上看,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領導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實踐,不斷改革創新,形成和發展了包括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正是在此基礎上,我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取得了彪炳史冊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保障,對於這一點越來越多的人看得更加清楚了,甚至連原先對我國抱有偏見的一些西方學者在事實面前也不得不承認了。

  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由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發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明顯提高,從而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團結、人民幸福、社會安寧、國家統一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我們要繼續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仍然要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下大功夫。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黨立志於中華民族韆鞦偉業,不僅要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穩定性和延續性,而且要不斷增強其發展性和創新性,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盛不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牢靠而持久的制度保證。”但是,與實現這個偉大目標相比,我們現有的制度和制度體系還有“短板”、“弱項”等,這就是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的“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所要解決的問題。

  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的現實意義

  從應對風險挑戰上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形勢複雜多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任務之繁重前所未有,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之嚴峻前所未有。這些風險挑戰,有的來自國內,有的來自國際,有的來自經濟社會領域,有的來自自然界。我們要打贏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應對風險挑戰的衝擊。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範化解風險的系列重要論述,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複雜,甚至會遇到難以想像的驚濤駭浪。我們面臨的各種鬥爭不是短期的而是長期的,至少要伴隨我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過程。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我們只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充分認識十九屆四中全會研究部署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問題的重大意義,才能夠在思想上真正領會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作者:嚴書翰,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