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評論員觀察)
深刻的認識論、科學的方法論,背後是高瞻遠矚的視野、觀照人類的情懷,中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給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注入了強大的正能量
155個國家和地區、26個國際組織參加,展出面積達到36萬平方米,64個國家參加國家展,3893家企業參加企業展……剛剛結束的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向世界兌現了“辦出水準、辦出成效、越辦越好”的承諾。滋養“四葉草”精彩綻放的,吸引萬商雲集黃浦江畔的,正是一個更高水準的“開放中國”。
開放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我們深知,“中國的發展得益於國際社會,也必將回饋國際大家庭”;我們堅信,“世界好,中國才能好;中國好,世界才更好”。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寬廣的視野、長遠的眼光、深邃的思考,推動中國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外開放的系列重要論述,既有很強的理論性、戰略性、思想性,又有很強的針對性、實踐性、操作性,正是我們在新時代推動更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思想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對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經濟全球化的論述,有著深刻的體認。他指出,早在19世紀,馬克思、恩格斯就詳細論述了世界貿易、世界市場、世界歷史等問題。今天的世界,每一秒鐘都是馬克思所説的“世界時間”,開放是各個國家的必然選擇。以“大海”“大江大河”為喻,説明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擋、不可逆轉;以“百花園”“大合唱”為喻,説明中國的開放歡迎各方共同參與、支援各國共同發展;以“拉手”與“松手”、“拆墻”與“築墻”為喻,説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以“快車”“便車”“順風車”為喻,説明中國將自身發展機遇同世界各國分享……精彩的比喻、生動的話語,背後是新時代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刻認識論。越開放就越發展,越發展就越開放,中國的開放不是權宜之計,而將伴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過程。新時代的中國,將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成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要什麼樣的開放?如何更好推動開放?怎樣促進世界共同開放?習近平總書記全面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勢,提出了新時代更高水準對外開放的一系列方法論。“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改革、開放、創新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加快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實現全方位、全領域的對外開放;“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尋找利益匯合點、理念共鳴點、合作契合點;“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在開放中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明確開放戰略、開放目標、開放佈局,謀劃開放路徑、開放動力、開放方式,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推動著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擁抱世界、貢獻世界。
深刻的認識論、科學的方法論,背後是高瞻遠矚的視野、觀照人類的情懷。人類“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深邃思考詮釋著中國致力“天下一家”的大智慧;“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鏗鏘誓言見證為人類進步事業奮鬥的大格局;“中國共産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不變信念詮釋了馬克思主義政黨胸懷天下的大境界。“大就要有大的樣子”,在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之際,中國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給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注入了強大的正能量。
“40年前,中國開始建設通向世界的改革開放之橋。”在首屆進博會上,時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以橋為喻:今天,中國正在打造通往繁榮之橋、通往未來之橋。秉持“天下大同”中國智慧,謀劃“協同萬邦”的中國方案,以開放求發展,以合作謀共贏,未來的中國一定能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創人類更美好的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1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