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巴是“遙遠卻又熟悉的夥伴”——訪巴西漢學家特謝拉
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電 專訪:中巴是“遙遠卻又熟悉的夥伴”——訪巴西漢學家特謝拉
新華社記者陳瑤 席玥
相隔萬里的中國和巴西,早在16世紀便通過早期貿易建立了初步交往。來自中國的服飾、藝術等陸續傳入巴西,在當地留下了印記。
“中國藝術讓我對這個東方國家産生了強烈的好奇和濃厚的興趣,滿腔的熱情指引著我跑遍了裏約熱內盧、聖保羅,甚至裏斯本和澳門的圖書館和檔案館。”巴西漢學家、歷史學家何塞 羅伯托 特謝拉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書面專訪時説。
身在巴西聖保羅的特謝拉如今已年近90歲。他所著的、1999年出版的《中國在巴西》一書系統梳理了歷史上中國文化對巴西社會的影響,為研究中巴歷史交往、文明互鑒提供了翔實的參考依據。
這本凝聚了他15年心血的著作基於對大量歷史資料的收集和研究。比如,書中提到19世紀法國著名印象派畫家馬奈的一封家書。當時馬奈正在巴西旅行,他發現巴西婦女外出時不戴禮帽,而是梳著中式髮型,穿著絲質服裝,很多習慣與法國不同。
在這本著作中,特謝拉得出結論,19世紀中葉,巴西人的習俗中具有很多東方特徵,相較而言,女人比男人更明顯,鄉下比城裏更突出。書中還介紹了從中國傳入的瓷器、扇子、陽傘、風箏、煙花等器物和鬥雞等習俗如何在巴西“落地生根”,並列舉了巴西建築、雕塑、繪畫中出現的多種中國元素,展現了中巴兩國在歷史上的文化交融。
特謝拉説,為了搜尋資料,他曾于1992年到訪澳門,還嘗試學了一段時間中文。
“當時,為了鍛鍊口語,我鼓足勇氣去農貿市場買水果,結果是雞同鴨講,完全無法溝通,水果也沒買成。從此我就認定中文是一門非常難學的語言。”特謝拉開玩笑説。
在查閱了大量巴西社會、經濟、醫學、大眾文化等方面的歷史資料後,特謝拉發現,早在巴西獨立之前的殖民時期,巴西社會生活中就出現了很多中國印記。他撰寫的第一本此類研究著作于1986年問世,講述了16世紀以來中國商品運至巴西的情況。
“研究證明,在那個時期中國與巴西便保持著非常緊密的商業關係。那些抵達巴西薩爾瓦多、裏約熱內盧等港口的貨船上,滿載著來自中國的瓷器、絲綢和紙扇等。”特謝拉説。
對中國文化研究多年的特謝拉于2013年受邀訪問了北京、深圳、上海等城市。他將這次遊歷描述為“一次圓夢之旅”,“讓我領略了既蘊藏曆史、又無比現代的中國”。特謝拉表示,“中國發展太令人驚嘆了”“中國文化太令人嚮往了”。
最近的一則新聞令這位老人激動不已:巴西總統博索納羅前不久在訪華期間宣佈,歡迎更多中國遊客赴巴旅遊並給予免簽待遇。他説,“這會吸引越來越多中國朋友來巴西,進一步增進相互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