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粗人”出“細活”——重慶武隆區村支書李成興的扶貧故事

2019-11-11 17:3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重慶11月11日電 題:“粗人”出“細活”——重慶武隆區村支書李成興的扶貧故事

  新華社記者李松

  一聽記者來訪,李成興心裏打起了鼓。“我就是個‘粗人’,文化水準也不高。天天干的是和群眾打交道的事,有啥子説事嘛。”

  在重慶武隆區羊角鎮永隆村,當了20多年村幹部的李成興,其實“粗中有細”,故事不少:規劃扶貧産業,他知道“小而美”的好處,豬腰棗、脆桃、脆紅李等精品果園……單個作物面積一般不超過400畝,既不怕量大滯銷,又能四季不“斷供”;搞鄉村清潔行動,他曉得一些村民腿腳不方便,就用自家三輪車裝上玻璃缸化糞池,走村串戶時,順道給人家送到家門口……

  大夥兒知道李書記做事細緻,有啥大事小情,都願意找他説道説道。“其實,老李之所以得人心,就是會抓重點工作。抓準了重點,就不會打亂仗,大夥兒才越來越信服。”採訪時,當地幹部這樣評價李成興。

  永隆村整村脫貧“摘帽”後,李成興最上心的事,是村裏剩下的四戶貧困戶如何幫扶。

  李成興每週都要到貧困戶蔣洪文家裏坐坐。不用翻扶貧手冊,李成興對蔣家致貧原因、幫扶措施了然于胸。

  “老蔣家房子是1980年修的,早就老朽了。有一側土墻傾斜,墻壁裂縫最寬的有好幾釐米。”李成興説,我們好幾次過來現場踏勘,拍照片、留資料,幫著向政府申請D級危房改造。

  “村幹部工作紮實,材料遞上去不久,項目就落下來了。”蔣洪文接過話茬,“新房子政府補助了五萬多,下個月就能入住了。我得趕緊把灶臺搭起,添些傢具。新房也要有新氣象嘛。”

  “住得安全”有了著落,李成興還惦記著幫老蔣落實個工作。“政府各項政策好,你也要更勤快些,加油幹哦。村裏有養殖場招工,每天有好幾十元,你願不願意去嘛?”

  “天天有錢掙,那當然願意哦!” 蔣洪文話説得實在。

  “別看現在群眾對村裏扶貧工作總體還認可,過去我們可曾是走過彎路,碰過釘子的。”李成興説。

  前些年,借著退耕還林,村裏想到發展豬腰棗産業,群眾幹勁也很足。但種了兩三年才發現,當初引進的外地品種“水土不服”,結出的果大多是些硬疙瘩,咬起來費勁,商販根本不願收。

  “大夥兒一見這産業不僅不掙錢,反倒往裏賠錢,當然窩火啦。”李成興説,當時就有人把棗子給我背上了門。説李書記,你牙口好些,多吃點……

  “吃一塹,長一智。這讓我們更明白扶貧是個精細活,可來不得一點馬虎。”李成興和村民代表仔細合計,認為豬腰棗這項産業還是適合永隆村這樣的喀斯特地貌山區栽植的,關鍵要選好品種,掌握技術。

  為了讓産業更保險,村幹部們先上手,在本地苗圃中重新選育本地苗,還用老棗樹的枝條重新搞嫁接。

  給棗樹施肥時,要特別注意氮磷鉀肥的配比;枝條嫁接必須適度,不能太淺或太深……技術員不可能天天待在地裏,很多技術細節李成興得自學,他自己買了好幾套美工刀、鋸子,搞嫁接試驗,不斷摸索經驗。

  “我得先把自己搞成半個‘土專家’,才有底氣教別人怎麼種好棗樹。”李成興説,如果失敗,這個“學費”我先交,不能再讓群眾吃虧。

  功夫不負有心人。從第一代引進外地品種、第二代嫁接本地品種,永隆村豬腰棗發展到第三代了:利用先進的矮化密植技術,進一步提高了産量和品質。

  在剛剛過去的九、十月份,最新一批豬腰棗上市銷售了。靠著香甜可口的高品質口感,村裏沒怎麼宣傳,銷售行情卻很火爆,每斤售價二三十元。如今的豬腰棗成了永隆村一個響亮的增收招牌。

[責任編輯:李奕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