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不畏艱險 衝鋒在前(一線探訪)

2019-11-08 15:44: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剛走進上海消防救援總隊黃浦支隊車站中隊車庫,記者就看到消防車邊上,一排防護服與防護靴整整齊齊擺在地上。

  “這樣離消防車近,出警方便。”車站中隊指導員陳祥康説,消防站地方小,沒有條件都挂著,乾脆放地上,一旦有災情,消防員們穿衣上車、一氣呵成,目標就是一個字:快!

  能有多快?陳祥康掐過表:白天45秒,夜裏1分鐘。聽到電鈴,不論是在吃飯、洗澡還是運動、睡覺,隊員都要立刻進入戰鬥狀態,到全副武裝開出車庫,就是這個硬指標。中隊33個消防員,每一個人、每次出征,必須做到。

  車站中隊駐守在上海市黃浦區。作為超大城市的中心城區,黃浦區有1400多棟高層建築,17個3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城市綜合體,2000余處地下空間,22個地鐵站點……

  去年夏天,超強颱風“安比”登陸上海。一棟近20層高的居民樓頂,屋檐邊的鐵皮被大風掀翻,在風中來回晃動。鐵皮沉重且鋒利,一旦被刮落,後果不堪設想。“我們首先把它固定住,然後再進行拆除。”接到命令,特勤班班長王海林和戰友們制定戰術、係好安全繩,在幾十米高的樓頂頂著颱風移動,尋找最佳位置對鐵皮進行破拆。

  “克服惡劣環境不靠別的,就靠我們的意志力。”王海林説,既然穿上了消防戰鬥服,就是要為老百姓服務好,守護城市平安。狂風中,鐵皮被慢慢鉗斷、取下。陳祥康説,像這樣的颱風天,一天出幾十個警是常事,24小時連軸轉。

  車站中隊是上海消防有名的“尖刀隊”,隊史館裏陳列著179張榮譽獎狀、74冊獎章證書、66面錦旗、92個獎盃。中隊長劉國柱説,榮譽的最大意義是責任,“這一片老式里弄多、耐火等級低、火災荷載大、人口密度高,一旦發生火災極易造成群死群傷。”中隊隊員始終繃緊神經,每次業務訓練,中隊都要錄影,對每一個動作環節進行揣摩、分析,不斷優化,千錘百煉固化成身體的肌肉記憶。

  針對轄區小街巷多、狹窄的情況,中隊專門研究雲梯的搬運方法;為了更快速地鋪設水帶,每輛消防車後面都增設兩輛小拖車;中隊還專門成立地鐵攻堅專業隊。“轄區425個消防栓,不論是在樓道邊還是草叢裏,我們每名隊員都清清楚楚。”劉國柱説,“危難面前,我們永遠都‘敢’。”

  西藏布達拉宮消防救援大隊

  排除隱患,35年零火災

  本報記者 袁 泉 徐馭堯

  樓層超過100層、步數超過兩萬八,這是隊員王展翔一天走過的路;55個消防栓、超過700個滅火器,這是布達拉宮預防火災設下的關卡。

  成立35年,零火災事故。“消防救災,功夫在平時,布達拉宮零火災的成績源於日常防範。”布達拉宮消防救援大隊副大隊長次仁旺久説。

  當清晨太陽升起,王展翔一天的工作也隨之開始。第一批遊客還沒有走進布達拉宮,王展翔和他的隊友已經把布達拉宮裏走了個遍。

  “布達拉宮裏路雖曲折,但隊員們卻了然於心。”隊員倫珠朗傑説,有一次警報響起,他抓起消防器材,立馬奔向火警點,兩分鐘後,他們就趕到了現場。不過現場平安無事,原來只是一場演習。這樣的演習隨時可能上演,時間一長,隊員們早已對布達拉宮的道路爛熟於心。

  按要求,隊員們每天都要圍著自己負責區域繞二三十圈,打開藏香爐、檢查酥油燈;傍晚,在結束遊覽後的最後一次巡查時,要確認所有火源都已經熄滅,發現尚未完全熄滅的藏香,都要用水澆熄;晚上,他們還要防備夜間險情。對此,隊員向巴澤登早已習慣:不需要鬧鐘,晚上1點、3點都會準時醒來,打起手電,一點點仔細檢查一遍。

  “布達拉宮的消防,人人有責。我們通過劃分18個重點部位、54個基本單元實現網格化管理,落實消防責任到人。”次仁旺久説,布達拉宮還組織了兩支非專業人士組成的“微型消防隊”,由喇嘛和工作人員組成,定期接受消防培訓,成為消防救援的儲備力量。

  除了人防,布達拉宮裏還藏著許多科技産品。每一個房間都有單獨的電路,那是最先進的智慧電網系統,一旦有電路過載,可以遠端切斷房間電源。佛殿裏隱約可見的管線是吸氣式探測器和感溫光纖,一旦溫度和空氣有變化,系統就會自動報警。還有對著重要火源的光感報警器,一旦火源的光發生變化,很快就會報警。

  紮緊安全籬笆,防範火災風險,消防救援大隊在防火使命之外,還肩負著救援的責任。2018年,大隊共開展各類幫扶救助760余次。哈爾濱來的遊客周玫在布達拉宮遊覽期間因缺氧突發昏厥,消防隊員趕赴現場展開搶救,並聯繫120急救,將病人背到半山腰的停車場、送上救護車。“這種救助太多,我們早已習慣,都是我們的分內工作。”隊員陳巽乾説。

  安徽黃山消防山嶽救援隊

  “一根繩上係著兩條命”

  本報記者 張 璁

  安徽黃山的雄奇秀麗常常吸引一些遊客孤身犯險,他們常因擅闖山勢險峻、地形複雜的未開發區域而受困。此時,黃山消防山嶽救援隊守護生命安全的責任就重了。

  這支山嶽救援隊由黃山風景區消防救援大隊組成,這裡的消防隊員不僅需要扛起水槍,還要扛起百米繩索,進行山嶽(高空)救援作業,保障遊客的生命安全。

  當記者走進黃山消防山嶽救援隊時,消防隊員們正在進行繩索救援技術訓練。“山嶽救援技術的核心,就是繩索、裝備與隊員之間的密切配合。”大隊長王正好介紹,從過去傳統的“螺旋繩救援技術”,到現在安全性能更高的“雙繩救援技術”,山嶽高空救援技術越來越先進,“就像隊員們常説的,一根繩上係著兩條命。”

  今年6月1日,山嶽救援隊接到報警:一名遊客私自闖入未開發區域登山探險,因體力不支滑落被困。被困遊客不熟悉黃山地形,一直説不清自己的方位,手機電量耗盡後已無法取得聯繫,情況十分危急。

  “我們只能根據報警人提供的照片,大致判斷其位置。”班長高丙璽説,隊員攜帶救援裝備緊急出動,在陡峭的山壁懸崖間攀爬尋找了四五個小時。終於,被困遊客在硃砂峰東側的懸崖被發現。但此處多為裸露的岩壁,陡峭不説,當天的小雨讓岩壁變得十分濕滑,救援工作困難重重。隊員們只能邊鋪路繩邊行進,直到傍晚,救援隊員才成功利用繩索、吊帶將被困遊客救出。

  除了救援環境複雜、行動受限,山嶽救援的特點,一個是多為未開發區域,人員難以直接到達;另一個就是施救難度大,時間長。救援行動往往在沒有道路的野山上,幹到半夜更是家常便飯。山上天黑後手電筒只能照亮腳下1米左右,有時為了安全,隊員們還得趴著走。

  不僅如此,趕上黃山雨季,上山救援,隊員們最頭疼的就是山螞蟥。高丙璽説,儘管每次救援都做好了預防措施,但山螞蟥不是腳下鑽,就是樹上掉,“有時救援回來洗澡,一脫裝備才發現每個人身上都叮著四五隻螞蟥。”

  黃山消防山嶽救援隊專業的技術和過硬的作風是有傳統的。2010年,依託于黃山風景區消防大隊,黃山消防山嶽救援隊正式成立,成為國內最早成立的山嶽救援隊之一。如今又在此基礎上推進組建國家山嶽救援黃山大隊。黃山市消防救援支隊支隊長周志平表示:“隊伍職業化不僅僅是裝備上的提升和改良,更是專業化救援理念、技術的不斷增強,而守護黃山、紮根黃山那份使命感和榮譽感,則永遠是這支隊伍不變的初心和使命。”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