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牢記重托擔使命,奮楫再創新傳奇

2019-11-02 09:00:00
來源:上觀新聞
字號

  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一年來,這座城市用矢志奮鬥,詮釋應有的擔當

  2019年秋天的上海,不經意間又多了幾個“名稱”。

  11月1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推進大會召開,在這項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舉措中,上海被視作“龍頭”。

  11月5日,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拉開大幕。這個再度明確為中國重大主場外交,並宣示中國堅定對外開放態度的大平臺,讓上海成了一個雲集世界賓朋的“會客廳”。

  不同的名稱,不同的比方,道出的是對這座城市的期許。在其背後,人們更看重的,是中國最大的中心城市的使命與擔當,是這座具有光榮傳統、承載厚重期望、體現國家形象的城市創造的新的傳奇。

  這是一個特別的秋天。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滬出席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並考察上海。整整4天裏,習近平向全世界推介了上海“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也向全世界宣佈了賦予上海的三項新的重大任務——增設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在上交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他還對這座自己曾工作過的城市提出了新期許——更好為全國改革發展大局服務,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推動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深化社會治理創新,提高黨的建設品質和水準。

  對這座城市而言,總書記的上海之行,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明確定位、賦予使命、勾畫藍圖,上海的一年奮鬥,由此展開。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曾多次表示,上海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最重要的就是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作為上海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不僅要把總書記提出的各項任務要求落到實處,還要用總書記重要講話中蘊含的認識論、方法論、辯證法去分析問題、把握問題、解決問題。

  這一年間,上海隆重慶祝了新中國成立70週年和上海解放70週年。稍早時候,這座靠改革開放而成就的城市,還慶祝了改革開放40週年。這一年,機遇在前,形勢催人,也不乏考驗。改革、創新、發展、治理,有很多大事要做,也有很多難題待解。

  上海在許多場合回望自己的成長史,反覆體悟著城市同國家的命運與共;上海也時時刻刻審視自身的新使命,不斷明確應有的站位、擔當、方法,不斷提振精氣神。

  找準“基點”

  每年年終,上海市委總要開一次全會,總結一年工作,部署來年開局。

  2018年12月底召開的十一屆市委六次全會,目光放得更遠。

  此時,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一個多月後。上海市委不僅為2019年工作定下了“總體要求”,還為今後一個時期量身定制了一份文件——《關於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奮力譜寫新時代上海改革發展新篇章的意見》。

  數千字的文本中,新時代的上海為自己定下“座右銘”。

  “要把上海未來發展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思考和謀劃”——《意見》明確,這“四個放在”,應當成為“上海各項工作的基點”。

  對上海來説,這不是新觀念,也不是新提法。2007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就為這座城市確定了“四個放在”的坐標,並再三強調,上海發展“絕不可能獨善其身,也絕不可以獨惠其身”。

  11年後,習近平總書記再寄重托:“上海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做好上海工作要有大局意識、全局觀念,在服務全國中發展上海”。

  “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局看上海,在服務全國中發展上海”,成為上海的一個重要方法論。而觀察上海這個“中心城市”,最重要的一個視角,正是看其在全國大局中發揮的作用。

  李強多次同上海幹部分享自己的感觸:上海從來不是靠“自娛自樂”發展的,門開得越大,服務全國的意識越強,自身的發展才會越快。上海之所以被稱為“大上海”,之所以成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就在於上海能夠為全國服務,為全國作貢獻。

  這一年,許多上海幹部進一步體悟“對標”二字的深意——各項工作,要時時對標習近平總書記賦予上海發展的新的歷史使命、戰略定位,對標中央交給上海的重大改革試點和國家戰略任務,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逐一梳理清單,逐項落實舉措。

  這一年,上海幾乎每週都會接待全國各地的黨政代表團。與此同時,上海幹部也常常帶著課題走出去,既是向兄弟省市“取經”,也是共商合作。無論是面對長三角的近鄰,還是遙遠的對口支援地區,上海反覆表達的意思,是同各地“在更好服務國家戰略中加快發展、攜手共進”。

  這並不是客套話。上海愈加懂得,主動對外合作——哪怕自己多一些付出——會打開更大的空間,創造更大的機會。這也是“中心城市”之為“中心”的本意。市領導也一再強調這樣的格局與胸懷。如長三角一體化,不斷明確的一個觀念是,一體化絕不是“人家借用我們的資源”。恰恰相反,上海作為“龍頭”,完全應當主動靠前,同兄弟省市們共謀“1+3>4”的大文章。

  而更耐人尋味的,是一種志氣和自覺。

  置身全局,是要帶動大局。很多事,上海就是要先行擔當、先行探路。

  細微到生活垃圾全程分類的率先推進,宏大至三項新的重大任務的突破攻堅,這一年的許多事,都是上海需要擔起的厚重使命。

  它們或是要為全國探一條新路、創造一個樣板,或是要幫助各地借助上海的平臺、網路、通道更好利用國內外市場資源、參與全球價值分配,又或是在更高的起點上構築新平臺、代表國家更好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甚至是從一個特殊的切口去詮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命力。

  無論宏大還是細微,擔使命的過程,總是要付出大量心血、迎接不同程度的挑戰,何況是在一個不確定性增多、風險挑戰加劇的環境裏。

  但人們牢記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期許:上海要“勇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難啃的骨頭,發揮開路先鋒、示範引領、突破攻堅的作用”——國家將戰略任務交予上海,是信任,也是重托。很多人還常常念叨一句話:關鍵時刻,舍我其誰!

  而對上海來説,擔起使命,服務全國,本身也是自身發展歷史性的機遇。

  突破“極點”

  “我們真的是有事好幹。”

  當三項新的重大任務由習近平總書記交到上海手中時,人們先是感到興奮,隨即而來的則是不小的壓力。當然,壓力,很快也轉為動力。

  三項新的重大任務,都不是一般的任務。增設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並非簡單的空間擴大;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並非簡單增加一個資本市場裏的板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亦需要有深層次的突破和提升。

  一條逐漸明晰的共識是,三項新的重大任務,都“承載著國家戰略,凝聚著國家意志”。同時,它們“重塑了上海發展的空間,引領著上海發展的未來”。

  上海將它們視作新時代發展的“戰略支撐”,視作應對當前複雜形勢、贏得未來戰略優勢的關鍵所在,也視作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契機。因為重要,圍繞它們的一切舉措,都有“搶佔發展先機”的緊湊步伐;所有的改革、創新和探索,都在全力尋找那些“能讓人為之一振的東西”。

  11月初,上海西面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雛形初現,而東南角的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已經度過熱火朝天的“雙滿月”。一東一西,構成“對內對外開放的兩個扇面”。上海對它們的期許是:兩翼齊飛。

  8月20日,“東翼”先一步起勢。一場不到一刻鐘的揭牌儀式,臨港新片區開筆書寫新的歷史。

  在中美經貿摩擦一波三折的外部環境中誕生,臨港新片區承載的期許不言而喻——它不光是“新時代上海發展的一張‘王牌’”,這是必須突破的“極點”;它還是代表中國和世界對話,身上烙印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決心。

  沒有時間留給它盤旋升空,“直插雲霄”是必然的戰術選擇。

  新片區揭牌10天后,震動市場的“臨港50條”問世。涵蓋人才、稅收、住房、土地規劃、産業集聚在內的50條新政,給臨港的“一飛沖天”加足了燃料。政策發佈後的首個工作日,臨港行政服務中心的電話被諮詢者打爆。寬闊的臨港大道,破天荒地堵起了車。

  要建成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制度供給是重中之重。這不光是改革力度、速度的問題,更要號準經脈、找準要害。

  臨港最近一輪推出的“促進産業發展若干政策和集聚發展整合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和航空航太四大重點産業的若干支援措施”,重點關注産業發展中“卡脖子”的領域和受制於人的關鍵技術,力求成為政策高地。市場反饋:56條,條條是幹貨,對建設開放型産業體系頗有裨益。

  而在西翼,“高地”二字,被反覆強調。從4月到10月,不斷推進中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被明確為“改革開放新高地、生態價值新高地、創新經濟新高地、人居品質新高地”。

  做高地,除了意味著在一定範圍內的領先,更要示範牽引。這又是一場制度的“開荒”——在不改變行政區劃的條件下打破原有的行政區隔,探索出突破傳統體制的利益共用、責任共擔的新機制。

  過去一年,許多無先例可循的實踐值得圈點。長三角跨省醫保結算,沒有現成的“教科書”,卻從燒“一壺水”開始,逐漸讓“一池水”沸騰起來;在加快打通省際斷頭路基礎上,長三角更進一步,從民生出發,開展毗鄰地區公交客運銜接線路等試點;在長三角三省一市共同打造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用網”上,大科學裝置和設施有23個,價值30萬元以上的大型科學儀器已經有26000多臺……

  三省一市形成共識,就是要擰成一股繩,探索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制度”,推動重大改革舉措突破整合,進而擁有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能量和氣勢,成為配置全球資源的亞太門戶,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在這樣的視野下,無論上海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還是蘇浙皖的“各揚其長”,有一個重要的方法論:最緊迫的不是簡單的各自補短板,而是要貢獻自己的長板,拉長自己的長板,重新組成一個更大的木桶來盛更多的水。

  這是今年5月又一次三省一市主要領導聚首時提出的觀點。上海所能貢獻的最顯著長板,就是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

  而“科創板”就是其中的功能之一。

  今年6月13日開板至今,科創企業躍躍欲試。先期登陸科創板的28家企業所公佈的半年報,更是揭示了這一新興板塊的含金量。

  截至目前,在科創板已受理企業中,長三角企業佔據了四成;在科創板已上市企業中,長三角企業更是接近半數。

  更深層次的改革創新在於,人們逐漸習慣於在科創板公開透明的制度中摸清企業經營狀況,習慣於在無漲跌幅限制的交易日作出理性選擇,習慣於在融資融券制度下進行多空博弈。它將撬動一場深度的變革,並在很大程度上,為上海的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建設之間架起一座橋。

  這座橋,也是一個縮影——三項新的重大任務之間不乏內在關聯,相互交融會釋放更大的能量;而在各自層面上,奮力突破“極點”所創造的可能性,也將是空前的。

  聚焦“重點”

  今年大半年裏,一群來自上汽集團的年輕工程師租住在東海大橋橋腳下。面對海量的測試數據和無數技術難題,忙到睜不開眼時,他們常常想起習近平總書記去年對洋山港建設的囑託:“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

  11月,上港集團、上汽集團、中國移動合力打造的上海洋山深水港智慧重卡示範運營項目就將實現智慧轉運。這將是全球首次實現“5G+自動駕駛重卡”的商業化落地,將助力洋山港加快建設成為具有全球領先水準的智慧港口。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港集裝箱吞吐規模繼續位居全球第一,東方大港保持了規模速度,但更追求發展品質。從2017年底投運的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到如今的智慧重卡全程無人駕駛,上海通過全球領先的創新策源,為國際航運中心效率質變注入新動力。

  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過去一年裏,上海各行各業的奮鬥者主動探索變革、擁抱變革。變革的力量,成為攻堅克難、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挑戰的支撐力,也成為引領增長,率先邁向高品質發展的牽引力。

  去年至今,外部環境壓力加大,上海感受到的外部衝擊影響尤為明顯。今年前三季度,上海經濟增長重回“6速”,在3萬億元經濟總量的新臺階上,經濟運作仍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進中提質。

  “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如何不確定,我們穩增長的目標不變,我們自身發展的穩定性不變。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們有信心完成今年全年的經濟增長目標。”10月20日,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在第31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諮詢會議新聞發佈會上説。

  上海經濟之穩健,是因為“發展”被作為第一要務反覆強調,也因為“密度”成了一大熱詞。經濟密度上升,顯著提升了上海當前經濟增長的含金量,增強了上海經濟對抗壓力的韌性,提升了上海持續增長的潛在增長率。

  “寸土寸金”,過去指的是城市CBD土地的高價格,如今在上海,更意味著高價值和高産出。

  從靜安寺到陸家嘴,從東邊的“新片區”到西邊的“示範區”,這一年,提高城市經濟密度、提高投入産出效率成為上海全市上下的發展共識。從規劃理念,到現實行動,上海正聚焦價值鏈高端環節,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打開一個又一個高品質的發展新扇面。

  數字背後印證了上海的發展品質:能耗下來了,全市單位GDP能耗8年下降近一半;效益上來了,全市工業園區每平方公里土地産值5年提高10億元。

  更高濃度的集聚,帶來更強能級的輻射——這是上海格外看重的“功能”。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上海已經連續兩年位居前五位,且和前四位差距不斷縮小。目前,上海已經建立了完備的金融市場體系,集聚了一大批中外資金融機構,成為了中國大陸金融對外開放的最前沿,金融改革創新的先行區,以及國內金融發展環境最佳的地區之一。

  今天的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不但吸引更多的外資機構來到上海,還在通過與世界無縫對接,全面增強全球高端資源配置能力。在英國倫敦,可以買到來自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證券;在日本東京,可以投資上海證券市場的指數;在全球大多數地方,人們都可以交易“上海油”和“上海金”……得益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這些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金融産品、機制和價格,正在讓全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來自上海的金融強音。

  而在産業領域,上海也有自己的重心。

  今年以來,上海聚焦整合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三大新興産業,全力振興實體經濟,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為産業體系升級換代構建新基礎。

  今年一季度開始,上海生物醫藥行業産值規模首次超過精品鋼材製造,成為上海産業體系轉型升級的一個新標誌。前三季度,上海工業投資在整合電路、新能源汽車等一批新興産業重大項目帶動下,延續兩位數增勢。

  它們的抓手正是創新。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點名上海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一年前,總書記對上海的囑託之一,就是要提升“創新策源能力”。

  去年全年,上海R&D投入首次超過GDP佔比的4%。今年以來,中國芯、創新藥、智慧造、未來車、藍天夢等先進製造業不斷壯大,創新策源,正成為高品質發展的強大動能。

  搭乘有軌電車進入張江科學城,科學裝置、創新項目和科學家們構成創新之城的畫卷:集電港、匯智湖、人工智慧島,甚至地下30米處,還有綿延3.1公里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鐳射設備;今年年中,一台上海聯影醫療研製的PET-CT設備遠涉重洋,衝破關稅壁壘,在美國得州一家醫院裏完成安裝,開始為當地病患服務;10月底,在上海製造的ARJ21新支線飛機由哈爾濱飛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正式開通國産噴氣式客機的第一條國際航線……

  上海深知,以創新為第一動力,縱使關山萬里,也能度之若飛。

  轉動“支點”

  “我在其他地方沒有看到過這樣快速的發展,中國就是未來,未來是非常令人激動的。”今年9月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特斯拉汽車創始人馬斯克再次來到上海。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為“上海速度”和“中國速度”點讚。不到一年間,他的特斯拉超級工廠開到上海,從審批到開工,過程之快,創下了多個紀錄,令他讚嘆不已。

  而感嘆“上海速度”的,不止馬斯克一人。

  30年前,瑞典人、羅氏制藥中國區前總經理威廉凱樂來到張江,看著一望無際的農田,無法想像“這裡將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30年後,羅氏現任全球首席執行官施萬來到張江,見證斥資8.4億元投建的羅氏上海創新中心落成,也見證了再次吹響改革開放新號角的浦東,涌動起堪比當年的奮鬥熱潮。

  今年5月,上海市委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浦東新區工作,並審議通過了《關於支援浦東新區改革開放再出發實現新時代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意見》,從制度創新、經濟發展、政府治理、綠色生態4個維度提出,在浦東推進“首創性改革、引領性開放、開拓性創新”。

  從鄉村到開發區,從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到自由貿易試驗區,浦東開發開放的29年來,這片土地上濃縮了上海現代化建設的冷暖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今天,即將三十而立的浦東站到了新起點上,再出發,依然是“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

  “何以解憂,惟有改革”,這是曾在上海街頭巷尾深入人心的一句流行語。今天,面對外部環境的複雜變化,面對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面對週期性、結構性、體制性的種種新問題,改革依然是撬動發展的支點。

  率先開出全國第一張投資管理領域負面清單,率先打造“一網通辦”政務服務品牌……今年在全國複製推廣的36條創新改革舉措中,“上海經驗”佔到了1/4。

  去年11月,上海在全國率先發佈支援民營經濟發展“27條意見”,針對民營企業遇到的實際難題,以改革為企業出實招,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主政者有過承諾:上海要以更大的胸襟、視野和氣魄,為民營經濟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讓企業感到公平、公正、可預期、有信心。

  今年以來,上海經濟在壓力下平穩運作,持續活躍的民營經濟發揮重要作用。前三季度,上海全市日均新設企業1429戶,同比增長7.4%,民營企業繼續成為上海經濟新生力量的主力。

  與此同時,作為中央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重要舉措,上海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已經正式啟動。上海已形成20余個改革項目的具體操作方案,涉及國資佈局、産業整合、企業分類、整體上市、企業領導人員管理等領域。

  而更多的改革攻堅,瞄準了市場的需求,亦面向世界前沿。

  今年10月,世界銀行發佈最新一期營商環境報告,以上海和北京作為測評樣本的中國營商環境排名大幅上升15位,躍居全球31名。

  一年前,“辦理建築許可”曾是上海營商環境排名落後、改革最困難的“減分項”。一年裏,上海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流程再造,改革內容甚至還超出了世行評分範圍,最終推動中國營商環境在該領域第一次得到15分的滿分。

  “對標世界頂尖”,是上海做事的方針。這是一種自我加壓,也是一種基本身位。作為一個面朝太平洋的窗口,這座城市最重要的氣質和優勢,是開放。

  面向全球、置身全球、集聚全球、輻射全球,是這座城市一直以來的成功之道。全球化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參照係,亦構築了上海看待許多問題的一個基本坐標。在當前,這具有格外特別的意義。

  這一年,上海加快探索新的開放規則,持續放寬市場準入,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上海也努力構建著一個又一個功能性的開放平臺,包括即將到來的第二屆進博會——這一年,全市上下正沿著“越辦越好”的目標,進一步落實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並充分發揮進博會帶來的溢出效應。

  為了進一步放大溢出帶動效應,上海已經制定了七大方面、50條舉措。上海正加快建設虹橋進口商品保稅展示交易中心等功能性平臺,致力於打造聯動長三角、服務全國、輻射亞太的進出口商品集散地;通過落實常年保稅展示交易、展品銷售稅收優惠等措施,進博會將幫助更多優質商品、服務和技術進入中國。

  開放倒逼改革,改革推進開放。當“開放”在全球範圍內遭遇不確定和猶疑的時候,上海恰恰要強調對這兩個字的堅定信念。它不僅是發展策略,更是一種深層次的品格和特質,甚至是一種必須堅守的價值觀。

  瞄準“痛點”

  上海這一年,還開過幾場特別的會。

  3月,教育大會。“四套班子”主要領導悉數出席,這樣主題的全市大會,許多年沒開過了。

  5月,養老服務工作現場推進會。僅僅聚焦一個專項議題,用高規格、大規模、“調研+現場會”的組合,也不多見。

  9月,托幼工作現場推進會。依舊保持著5月養老服務工作現場推進會的規模與規格。

  開什麼會,怎麼開,背後往往有學問。2019年的上海,解決民生關切的問題,被提到了相當的高度。

  年初的上海兩會上,“老、小、舊、遠”成了熱議的關鍵詞。老,就是養老服務;小,就是幼兒托育;舊,是舊區改造;遠,是鄉村振興。合在一起,就是上海全方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點發力方向,為上述那些富有深意的會議埋下伏筆。

  最大的動作圍繞“舊”展開。在此前多次實地調研舊改的基礎上,今年第一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市委書記李強以舊區改造和城市更新為選題,深入外灘街道寶興裏開展調研,形成舊改調研成果。9月重訪寶興裏,李強再度強調,要“緊緊扭住制約舊改的瓶頸問題,一個一個抓緊解決”。

  人人皆知“老、小、舊、遠”四個問題中,“舊”是老大難。其關乎民生,亦關乎城市空間的再塑與發展動能。從最難處切入,恰恰表明上海的態度:“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再難也要想辦法解決。”

  “市區聯手、政企合作、以區為主”的新模式,在舊改常年面臨融資難、土地成本收益倒挂的局面下找到突破口。6月,首批新模式下的舊改徵收項目之一靜安區洪南山宅地塊集中簽約。12小時內居民簽約率突破97%,創造了上海大型舊改地塊徵收簽約新紀錄,也證明了這一創新舉措的切實有效。

  推進舊改,歸根結底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上海幹部被一再提醒:“如果住在這些房子裏的,是我們的父母、兄妹呢?”今年上海舊區改造明顯提速。預計到年底可完成55萬平方米,2.9萬戶居民告別老房,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再往深了想,只要“‘心’用到了、‘腦’用活了、‘力’用足了”,什麼樣的民生問題找不到答案?

  換個角度看問題,民生難題,也是發展機遇。政府的眼光、手勢稍有調整,往往會開闢新局面。如養老,除了傳統意義上的保障,也可以是一項經濟工作,“引導、培育好了,可能就是下一個站在十萬億級風口上的産業”;托幼,在托底之餘,政府也支援企事業單位在自有場地舉辦托育機構,開始從“主導者”轉變為各方力量的引導者、平衡者。

  觀察鄉村,亦有相似的視角。龐大的遠郊鄉村,面臨人口、土地、産業結構“老化”的現實問題。但如若將其置於城市整體發展的大格局下,重新看待它的定位和功能,就會發現“遠”字背後的潛在機遇——它不只是需要統籌協調的民生重負,更是充滿機遇的一張白紙,是彌補城市功能不足的創新泉眼,“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和獨特價值”。

  幾個月前,浦東新區張江鎮新豐村一棟三層小樓,住進了十幾位來自上海微創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的年輕員工。鎮裏通過租賃一批農民閒置的宅基地房屋,打造成鄉村人才公寓,既解決人才居住問題,又彌合了城鄉二元對立。這樣的鄉村振興,無疑是與城市發展有機結合的。而類似的探索,正在滬郊大地上多點開花。

  “老、小、舊、遠”,表面上是四個問題,實則是一個問題——上海要通過它們,提出中國特色超大城市的治理方案。當下任何複雜的、難解的情狀,在尋求精細化治理的過程中,都必然指向科學化、法制化、智慧化的城市運作機制。

  今年國慶的外灘,就提供了一個高度複雜的城市運作試驗場。22萬市民遊客在10月2日18時50分同時駐足外灘,刷新外灘暫態客流記錄。但就在50分鐘前,公安部門已果斷暫停中山東一路機動車通行,形成一條臨時“步行街”供遊客通行。得益於上海正在推進的城市運作“一網統管”,交警能根據大客流監測系統的精準實時數據,即時調整措施,在守住安全底線的同時,最大限度保障市民的利益。

  而今,海量的數據仍在時刻匯入這張“網”,為城市運作管理和應急處置提供支撐。未來,更大的意義將隨著共用的實現展示出來——公安、住建、交通、應急管理、水務等部門的資訊系統打通後,城市管理的難點、痛點、風險點,都將被實時動態感知、智慧分析預判,在同一個“城市大腦”的高速運算下,得出更高效協同的處理結果。

  這是科學化解決上海這座超大城市運作的合理路徑,從本質上説,也是一座高品質城市所需要的高效能。

  重溫“原點”

  上海的很多方面都需要效能——發展要效能,治理要效能,黨建也要效能。

  “提高黨的建設品質和水準”,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對上海念茲在茲的問題。上海也深諳,作為黨的誕生地,黨的建設更要走在前列。

  在不斷提升“品質和水準”的語境下,黨建不是虛的,而是高度務實。陸家嘴金融城的白領青年就有體會。在習近平總書記去過的上海中心大廈22層,陸家嘴金融城黨建服務中心不僅讓他們過上了“組織生活”,還幫助解決了吃飯難、出行難、看病難、社交難。而在東海之濱的小洋山島,上萬名職工也得益於滬浙兩地黨組織的聯手破題,迎來了期待已久的“家門口”醫療站。

  還有老舊住房加裝電梯、垃圾分類等等“瑣事”,背後往往都有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身影。而對上海廣大黨員幹部們來説,這一年的大事小事裏,有一顆需要不斷回望的“初心”。

  今年6月上旬,上海的黨員幹部們收到了四道特殊的“考題”:如何始終保持創業初期的那股激情,在新的偉大時代創造新的發展傳奇?如何繼續走在全國改革開放最前列,發揮開路先鋒、示範引領、突破攻堅的作用?如何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打造出長期可持續、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如何讓工作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更幸福,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

  發出提問,是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啟動伊始。四個問句,很快被媒體總結為“初心四問”。它們問及了上海的發展方向,更問及了每一名黨員幹部的精神狀態和責任擔當。

  “初心四問”發出不久,上海市委又開了一次全會。會上審議通過的《中共上海市委關於進一步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奮力擔當新時代新使命的若干意見》,讓許多幹部感到“很提氣”。

  “提氣”,是因為其中講出了不少幹部心裏話,也回應了許多人的痛點。基層反映的氾濫的“痕跡主義”、過度的督查檢查,以及上下級間的“責任甩鍋”“問責走樣”,就被明確叫停;幹部選拔中過於講條件、論“臺階”,甚至唯年齡、資歷、學歷、專業等因素的傾向,也被要求杜絕。

  市委領導還特地強調,黨員幹部“不是活在真空裏的,也有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要用組織的關愛,調動幹部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並通過行之有效的改革,堅定為幹事者撐腰,絕不給基層幹部添堵。

  種種話語裏,人們讀到了一種導向:在上海,“誰有本事誰來,誰有潛力誰幹,誰先成才誰先上,讓幹得出色、幹出成績的幹部有舞臺、有前途、有奔頭”。

  而對上海的幹部們來説,面對眼前的舞臺,需要拿出更不一般的狀態——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期許,他們應當“充滿激情,富於創造,勇於擔當”。

  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也是“黨的初心的始發地”。幾個月來,許多人再次踏訪中共一大、二大會址和四大紀念館,回到“原點”,回望初心。這不只是為了“回頭看”,更是“向前看”。只要意識到上海的歷史地位和現實任務,上海的黨員幹部們就會意識到自己應有的作為——不能天高雲淡、無牽無挂,而要用心用情、念茲在茲;不能慢騰騰、篤悠悠,而要只爭朝夕、雷厲風行;不能熱一陣冷一陣,而要堅韌不拔、永葆激情。

  “今天的上海依然要保持熱火朝天、只爭朝夕的創業氛圍,依然要點燃燈火通明、挑燈夜戰的創業之光,依然要追尋披荊斬棘、篳路藍縷的創業足跡。”李強在市委全會上説。幾天后,他再度強調,上海幹部需要在“平常時期看得出、關鍵時候站得出、危難時刻豁得出”。

  在許多細節裏,人們看到了這種狀態。8月,媒體記者從剛掛牌的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辦公樓4樓走到食堂,無意中“瞄”到一個領導幹部辦公室角落裏的7箱速食麵。“臨港人”解釋説,開會、加班,壓縮一點吃飯時間太正常了,囤點速食麵,以備不時之需。

  有不少地區幹部,已經習慣了兩種辦公方式。一種是“站立式辦公”——有企業受限于生産空間太小,區領導調研中了解情況,立刻召集相關人員站在現場談,半小時就敲定了解決方案;另一種是“高鐵會議”——每次赴外地招商的高鐵上,區領導和職能部門負責人總是在車廂裏坐下就談,復盤企業特點,梳理企業需求……

  一年間,許多人留下了新的故事,也留下了新的感悟。“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用後天去謀劃明天,因為明天就是今天”……這不是心靈雞湯,卻是上海幹部們真切的奮鬥體悟。

  新中國70華誕前,上海發出一句感慨:“我們要從新中國70年不平凡的歷程中,要從這座城市的紅色基因和革命傳統中,汲取寶貴的經驗,激蕩前行的力量,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奮力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的新傳奇,為黨和國家的事業發展增添新的光彩。”

  對整座城市來説,新的奮鬥歷程,或許剛剛開始。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