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第一部綜合性百科全書(新中國的“第一”文化篇)

2019-10-26 13:54: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綜合性百科全書被譽為“沒有圍墻的大學”“眾書之源”,體現一國學術水準和文化底蘊。

  1993年8月,74卷《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全部出齊,覆蓋社會科學、文學藝術、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等66個學科,共收77859個條目,約12568萬字。這是中國人編纂的第一部綜合性百科全書,結束了近代以來中國沒有百科全書的歷史。

  親歷者説

  金常政:原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編委,《中國大百科全書》首卷《天文學卷》責任編輯

  《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編纂工作是在篳路藍縷、艱苦備嘗中起步的。金常政説,那時辦公條件差,編輯部前後搬過8次家,但大家都憋著一股勁,要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

  被任命為天文學卷責編之後,金常政立刻補充天文學知識,數次奔赴上海、南京與知名學者溝通。僅4個月,天文學卷就召開學科編委會,僅兩年半就完成了150多萬字的編纂工作,于1980年12月出版。以天文學卷出版為標誌,中國沒有自己的百科全書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作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的“第一炮”,天文學卷獲得國內外的高度肯定。金常政介紹,為了保證百科詞條的準確權威,詞條先由各分冊編輯召集撰稿專家集體討論,確保是該學科最基礎、最可靠的知識。然後撰寫樣條,供撰稿者參考。詞條作者大都是該領域的權威,都是大學者寫小詞條。稿件要經過編輯初審,專家中審和終審。很少有詞條一次通過,絕大多數詞條都要反覆修改,從而保證了品質。

  編纂《中國大百科全書》是舉全國之力、動員全體知識界參與的國家級文化工程。15年中,參加撰稿的作者達2萬餘人,編輯人員超過1000人。中國科學院84%的學部委員,社會科學領域眾多的學科帶頭人,各領域卓有成就的專家學者都參加了該書的編纂。

  許多參與撰稿的專家學者已年屆古稀,白首弱軀,孜孜不倦。外國文學專家馮至帶病連夜審讀清樣,目力不濟,便用放大鏡一個字一個字地讀。八十高齡的法學家潘念之忍著疾病的劇痛,硬是改完稿件才去住院。翻譯家王佐良右手骨折,戴著夾板,用左手扶著右手,撰寫詞條……

  礦學家孫德和臨終前還在審閱書稿。冶金學家李熏臨終前數日還詢及對《冶金學》一文的意見。國際法專家陳體強逝世前兩天還給編輯部寫信解決一處資料問題。建築學家童寯(j徂n)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在寫《江南園林》條目……

  外國文學專家羅大岡在寫《法國文學》條目時,反覆琢磨,寫成初稿後,分寄給25位老朋友徵求意見,然後又反覆修改,七易其稿。為搞清平型關戰役的一個細節,編撰者甚至不辭千辛萬苦找到了當時一名炊事員。相聲大師侯寶林為寫好《戲曲曲藝》卷中的條目,十易其稿。

  74卷《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全部摞起來有3米多高。如此大的體量,顯然不是普通讀者能完整購買的。就在第一版的編纂尚未結束時,從1991年開始,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已開始籌劃出版簡明版、第二版,並開始策劃利用第一版編纂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大量資料出專題百科、小百科,出普及讀物,以滿足多方面多層次讀者的需要。今天,中國的百科家園已是琳瑯滿目,地方百科全書、行業百科全書等品種多樣。其中,針對小讀者的百科類圖書銷售火爆,《中國兒童百科全書》累計銷售1000多萬冊。

  參觀貼士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一樓設有百科博物館,收集展示與百科全書有關的各類檔案和文物。博物館對公眾開放,如需參觀,可提前預約。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26日 06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