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經濟將繼續運作在合理區間

2019-10-20 10:38:00
來源:中國網
字號

  劉晨暉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

  近日,前三季度各項宏觀經濟數據陸續發佈,在經濟走勢總體平穩的前提下,物價水準有所上升,實體經濟信貸支援力度持續增長,進出口總值適度下降。數據顯示,9月全國廣義貨幣餘額(M2)同比增長8.4%,新增人民幣貸款1.69萬億元,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3%,進出口總值下降3.3%。綜合來看,宏觀經濟穩定運作在合理區間,但內外部不確定性因素有所增加,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經濟仍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

  結構性因素致CPI上浮、年內通脹有望保持平穩

  9月CPI漲幅比上月擴大0.2個百分點,本年內首次“破3”。然而,此次“破3”並未體現為各類商品價格水準整體上漲,而是呈現結構性分化態勢。

  其中,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豬肉價格上漲69.3%,受此衝擊下的禽類、蛋類等食品價格均出現不同幅度上漲,成為拉動CPI走高的主要因素;與此同時,CPI中非食品類價格調整幅度較小,生産者物價指數PPI同比下降1.2%。以上結構性分化態勢表明,此次CPI上浮並非是由需求推動的,主要是豬肉價格影響下的短期異常波動。

  隨著非洲豬瘟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激勵政策效果顯現,豬肉市場供應將進入穩步恢復期,並隨之帶動總體物價水準趨於平穩。預計未來幾個月,CPI仍可能在3%左右波動運作,但全年通脹水準有基礎保持在3%以內。

  對外貿易韌性增強,貿易區域結構形成新態勢

  中美經貿摩擦給我國外貿帶來的壓力仍在釋放。海關統計數據顯示,9月全國進出口總值下降3.3%,出口下降0.7%,其中,中美進出口總值為3299.8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月下降755.6億元。儘管中美雙邊貿易有所下降,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韌性增強,外貿結構優化、動力轉換加快的總趨勢沒有改變。由於全球仍高度看好中國市場的潛力,我國與其他主要國家和地區的貿易並未受到負面衝擊,尤其是與東盟的貿易往來不斷增長,貿易區域結構逐步形成新態勢。從數據上看,9月我國與東盟的進出口總值達到4021.9億元,較去年同月的3677.5億元,增長了9.4%,其中,向東盟的出口達到2106.9億元,較去年同月的1871.6億元,增長了12.6%。

  金融持續發力支援實體經濟

  根據央行發佈的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數據,在鬆緊適度的穩健貨幣政策導向下,我國主要金融數據持續向好並超過預期。9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69萬億元,同比增長3069億元,創下該指標的單月新高。其中,企業貸款新增1.01萬億元,同比增長3341億元。此次社會融資規模的增長,除了口徑調整的部分原因之外,主要在於實體經濟信貸的支援力度持續加大。目前,央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下一階段,預計央行仍將繼續貫徹定向支援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並有可能使用定向降準等政策工具以實現對製造業、民營及小微企業的定向投放。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