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扶貧事業成就盤點:偉哉,中國扶貧!

2019-10-17 10:07: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第二十七個國際消除貧困日和我國第六個“扶貧日”來臨之際,盤點中國扶貧事業成就,有著特殊的意義。

  中國減貧有多艱難

  只有回顧中國數億農村人口曾經的艱辛生活,才能深刻認識到中國減貧的巨大成就。

  今年50歲的黃法青是湖北省蘄春縣大別山深處一個名叫黃金寨的窮山村村民,小時候經常聽父母講解放前挨餓要飯的經歷。雖然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中,全國3億多無地農民獲得土地,但直到改革開放前,廣大農村群眾生活仍然很艱難。黃法青記得,那時祖父、祖母、父親、母親一年到頭辛勤勞作,分到的口糧還不夠全家人填飽肚子。黃法青經常要領著弟弟、妹妹,挎著竹籃,去山上挖野菜。

  那時像黃法青一家這樣吃不飽飯的人,在全國農村比比皆是。1978年改革開放前夕,按我國當時家庭年每人平均收入低於150元屬於貧困戶的標準,全國農村貧困人口超過2.5億,佔農村總人口的33%。

  “討飯的比買飯的都多!”上世紀70年代末,原農林部部長楊立功到“三西”地區考察,在一條街上就見到100多個要飯的,不禁痛心地説。

  定西、河西、西海固,分屬甘肅、寧夏兩省區,地理位置相鄰,統稱“三西”,是中國最窮的地區之一。“三西”為何那麼窮?不是因為人們懶惰,而是因為自然條件過於惡劣,靠天吃飯的問題長期未能解決。

  走在“三西”,滿眼是層層疊疊的黃土坡和坍塌廢棄的窯洞。在公路邊修車,有時麻雀會飛來,搶喝盆裏的柴油。這樣稀奇的事,在“三西”旱區並不稀奇。稀奇之事不稀奇,是因為這裡嚴重缺水。“春天播下玉米,如果能下點雨,保住了苗,秋後就能有收成;如果沒保住苗,下一年就沒飯吃。”寧夏西海固駝巷村貧困戶張彩霞説。

  到“十一五”末期,我國仍有1.5億人沒有脫貧。這些貧困人口主要分佈在中西部石山區、深山區、極端乾旱山區、高寒陰濕地區。這裡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條件比較差,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中國減貧有多努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和底線目標,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中央明確提出: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限期脫貧就必須解決精準問題。為摸清情況,2014年,全國組織80多萬人,進村入戶開展貧困識別。一個寒風刺骨的日子,河南省沈丘縣紙店鎮黨委書記李鋒來到白果村趙路遠家。趙路遠父親因病去世,母親遠嫁他鄉,撇下她姐弟三人相依為命。李鋒推開房門看到,冰冷的房間裏,靠墻擺著一張破木床,床上的破被子還露著棉絮。3個小孩瑟瑟發抖,正捧著碗圍著小桌吃飯。那一刻,李鋒的眼睛濕潤了,他不敢相信一個年僅13歲的小女孩,能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擔負起撫養年幼弟弟、妹妹的重任。李鋒蹲下來輕輕撫摸著孩子們的頭,哽咽著説:“孩子們,我們來晚了!”

  通過一年的努力,全國共識別貧困村12.8萬個、貧困戶2948萬個、貧困人口8962萬,基本摸清了貧困人口分佈、致貧原因、脫貧需求等資訊,建立起了全國統一的扶貧開發資訊系統。之後又開展建檔立卡“回頭看”,補錄貧困人口,剔除識別不準人口,為中央制定精準扶貧政策措施、實行最嚴格考核制度和保證脫貧品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摸清了情況,下一步就是如何幫扶了。全國派出43.5萬名優秀幹部到貧困村和基層黨組織薄弱渙散村擔任第一書記,有277.8萬名幹部駐村幫扶。

  貧困人群如何脫貧?辦法是:發展産業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四川省汶川縣綿虒鎮半坡村地處岷山深處。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幹部引導全村3個村民小組發展種植青脆李、紅脆李1000畝,年純收入約140萬元,每人平均增收4000余元。村黨支部書記陳慧群説,通過發展青脆李、紅脆李産業,2017年半坡村實現了脫貧摘帽。

  到2018年底,貧困縣實際整合使用的財政涉農資金達到8200億元,支援貧困戶發展産業的小額信貸資金達到5600億元。全國共實施扶貧産業項目98萬多個,累計建成各類扶貧産業基地10萬個以上。2018年全國脫貧的475萬貧困戶中,得到産業扶貧幫扶的有353萬戶,佔比達74.2%。産業扶貧有力地支撐了脫貧攻堅偉業。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扶貧戰線廣大幹部職工奮力拼搏、艱辛付出,譜寫了一曲曲生命壯歌。

  黃文秀就是拼搏在脫貧攻堅最前線的數百萬扶貧幹部中的一位。2018年3月,黃文秀來到廣西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她的帶領下,短短一年間,百坭村貧困發生率從22.88%降至2.71%。今年6月16日晚,這位年僅30歲的年輕女幹部卻因遭遇山洪,以身殉職。

  據國務院扶貧辦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以來,犧牲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扶貧幹部,在全國已有700多位。廣大扶貧幹部奮力拼搏,燃燒自己的生命,照亮了貧困群眾的致富之路。

  中國減貧有多偉大

  “中國最貧困人口的脫貧規模舉世矚目,速度之快絕無僅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前署長海倫克拉克由衷讚嘆。

  海倫克拉克之所以讚嘆,是因為新中國自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惠及人口最多的減貧奇跡:

  截至2018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1660萬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7%;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371元,佔全國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71%。全國832個貧困縣有436個摘帽,全國12.8萬個貧困村有10.2萬個脫貧,區域性整體貧困明顯緩解。改革開放以來,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8億多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累計減少貧困人口8239萬,每年都保持減貧1200萬人以上。

  尤為可喜的是,全國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大量增加,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特色優勢産業迅速發展,生態環境顯著改善,貧困群眾生活品質穩步提升。貧困縣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速高出全國平均水準2個多百分點,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出全國農村平均水準2.3個百分點,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偉大實踐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顯著增強,農村基層治理能力和管理水準明顯提高,黨群幹群關係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提升,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進一步鞏固。

  預計到今年底,全國95%左右現行標準的貧困人口將實現脫貧,90%以上的貧困縣將實現摘帽。再經過2020年一年的努力,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得到歷史性解決。

  最讓億萬華夏兒女自豪的是:中國因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尤其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的實施,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道路,成為全世界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發展中國家,加速了世界減貧進程,為全球減貧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偉哉,中國脫貧攻堅!(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俊毅)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