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民網評:中國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中

2019-10-16 13:34:0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字號

  “中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並且“吃得好”的歷史性轉變。”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全面總結中國的糧食安全成就,深入介紹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並針對未來形勢系統闡釋了中國相關政策主張。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這部白皮書的發佈,向世界宣告:中國有能力保障自己的吃飯問題。

  腹內有食,碗裏有飯,是千百年來中國百姓最樸素的願望。1949年8月,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説,1949年之前,沒有一個政府使中國人民的吃飯問題得到解決。這一年,全國糧食每人平均佔有量僅209公斤。白皮書顯示,日前中國每人平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70公斤左右。從穀物供應基本自給到膳食品種豐富多樣,從糧食總産量連上新臺階到貧困人口“不愁吃”,如今的中國以不到世界9%的耕地、6.4%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奇跡令世界矚目。面對外界關於“誰來養活中國人”的質疑,中國政府用行動做出最有力的回應:靠我們自己!

  正如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有關領導所説:當前中國正處在歷史上糧食安全形勢最好的時期。形勢最好,不單意味著我國糧食産量高、庫存充足,也包含著市場供應穩、糧食價格穩,糧食保障能力、調控能力不斷增強等多重資訊。偉大成就的取得,關鍵在於我們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農業八字憲法”,改革開放後推廣、完善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21個關於“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記錄著我國糧食領域的制度創新、實踐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從生産、市場、科技、法律等多個角度搭建起保障糧食安全的制度體系,讓“中國飯碗”越端越穩。

  居安思危,糧食事關國計民生,糧食安全這根弦片刻不能放鬆。從現實來看,中國的糧食産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當有限的耕地、有限的水資源與呈剛性增長態勢的糧食需求、消費者日益提高的品質需求相遇,為糧食生産提出挑戰。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的變化,糧食安全的定義也在發生變化。糧食安全不只關係經濟發展、産業轉型,更關係到環境保護、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不只牽涉一國一地,更與國際市場緊密相連;不只涉及耕種刨除的生産環節,更需要從全産業鏈的視角,保證糧食科研、倉儲、流通、加工、應急等環節暢通無阻。由此來看,保障糧食安全可謂任重道遠。

  70多年前,解放軍拉動了開發北大荒的“第一把犁”;如今,中國農業的“開荒”不再是喚醒荒地,而是在發展糧食産業的路上破風前行。白皮書中,“高品質發展”是一個關鍵詞。有人説:這意味著糧食生産由增産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近年來,各地就此探索出不少好經驗、好做法。歸結起來,就是要聚焦“堅持‘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實現高品質發展、建設糧食産業強國”的“一個目標”,服務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兩大戰略”,堅持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三鏈協同”,建設優質糧食工程、示範市縣、示範園區、骨幹企業等“四大載體”,實施産購儲加銷“五優聯動”。未來,我國將著眼糧食生産能力、儲備應急管理、糧食流通體系、世界糧食安全,加快推動糧食産業高品質發展、全面夯實糧食安全的産業基礎。

  篤定“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念,袁隆平在更高産、更高品質的水稻育種路上燃燒生命。平均畝産700公斤、900公斤、1100公斤,一次次突破為中國糧食安全作出不朽貢獻。在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上,榮獲共和國勳章的袁隆平向習近平總書記説:正向畝産1200公斤衝刺!秉持這樣的信念與決心,瞄準新技術、新業態,練就“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本領,中國的糧食安全將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