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可以是充滿人性溫暖的“大眾之學”
經濟學可以是充滿人性溫暖的“大眾之學”
周俊生
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將2019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58歲的美籍印裔經濟學家阿比吉特 巴納吉、46歲的法國經濟學家埃斯特 杜夫洛和54歲的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 克雷默。三位獲獎者都在美國高等學府擔任經濟學教授,獲獎理由是為減輕全球貧困採取的實驗性方法提高了全球對抗貧困的能力。諾貝爾經濟學獎官網發表的新聞稿認為,三位經濟學教授基於實驗的新方法改變了發展經濟學,現在已經成為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
與諾貝爾獎其他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是一個“後加”的獎項。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設立,順應了近幾十年來全球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對於世界經濟理論和實務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近一二十年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打得更開,越來越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活躍在中國的學術論壇,他們的著作也不斷進入中國,顯示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的交融已經越來越深入。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三位研究全球貧困的經濟學家,體現了這一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獎項對於全球經濟發展中不平衡問題的高度重視。近幾十年來,全球化市場快速發展推動了財富積累,但在全球化進程中,由於各種單邊主義、霸淩主義影響,加上全球性資本操縱導致財富向發達國家過度集中,不發達國家深陷貧困之中。據聯合國統計,目前全球有7億多人處於極低的收入水準,每年約有500萬名5歲以下兒童因缺醫少藥而死於普通疾病。這種情況引起越來越多有良知的經濟學家的不安。
經濟學不僅是研究提高市場效率的學問,還應該是研究市場公平機制、讓全人類共用經濟發展成果的學問。這在近幾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中顯示出了越來越明顯的傾向,體現了這一獎項的科學理性和責任擔當。今年三位研究貧困問題的經濟學家獲得諾獎,再次彰顯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在做出的努力——經濟學不是冷冰冰“唯利是圖”的學問,而是可以充滿人本情懷和人性溫暖的“大眾之學”。
諾貝爾經濟學獎將目光投向全球貧困,可為呼應的是,中國近年來展開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絕大多數中國人擺脫了貧困生活,基本達到了小康水準,中國的富裕人群也不是一個小數目。儘管如此,中國仍然存在相當數量生活在貧困線之下的人群。中國政府近年來大力推進扶貧攻堅工程,並確定了到2020年基本完成脫貧的目標,從目前的情況看,完成這一目標已經不存在懸念。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地區之間的資源差異十分明顯,這使得中國的扶貧工作難度很大。正是因此,中國在扶貧脫貧上做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為全球消滅貧困創造了豐富的經驗,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全世界的矚目。中國扶貧脫貧工作與世界經濟學家群體中有識之士對全球貧困的研究成果相得益彰,將成為推動全人類消滅貧困、實現美好生活的寶貴財富。
中國對諾貝爾獎一直高度重視,中國人在諾獎獲獎上佔有了一席之地,但在諾貝爾經濟學獎上依然是空白。這與中國作為一個市場經濟大國的地位是不相稱的。東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客觀原因,而另一個重要原因也不容回避——中國經濟學理論的突破性建樹還不多,一些經濟學家的研究停留在“解讀圖解”階段,對於現實問題缺乏令人信服的分析研究,更缺乏具有針對性的解決之道。
中國改革開放為中國經濟學發展繁榮提供了豐富的實證性材料,中國經濟學家應該積極研究中國改革開放的豐富實踐,創造出能夠更好推動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經濟學理論,形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強大國際影響力、全球競爭力的中國經濟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