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國史講堂:在把握“兩山論”中回望生態文明建設70年

2019-10-14 13:17:0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字號

  本期嘉賓簡介:

  黃承梁,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

  精彩觀點: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在艱難中起步、探索、逐步走向完善,實現有序發展,全社會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污染治理成效不斷顯現,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好轉,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推進。

  生態文明建設,歸根結底,在於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競生,在於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生態環境保護不應是捨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未來還任重道遠。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實現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講座實錄: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在艱難中起步、探索、逐步走向完善,實現有序發展,全社會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化,污染治理成效不斷顯現,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好轉,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推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實現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所揭示的綠色發展範式,提出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所要實現的三重境界。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起步階段:

  發展是第一位的,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

  新中國成立初期,山河破碎,百廢待興,發展經濟的任務十分繁重。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新中國的締造者們,先是確立了新中國成立後的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期,後又于1953年至1957年開展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在蘇聯的援建下,全面發展涵蓋國民經濟各主要領域的重化工業項目和重型機械製造項目,如電站、煤礦、煉油廠、鞍鋼、武鋼、包鋼、第一重型機器廠、第一汽車製造廠、第一拖拉機廠,等等。隨著工業化的展開和經濟的發展,污染問題開始出現。但是由於國民經濟初入正軌,國家工業化剛剛起步,環境污染只是在局部地區出現且程度較輕,黨和國家並未明確提出環境保護的概念並制訂相應的環保政策。儘管如此,在經濟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曾經出臺了一些具有環保功能的文件和法規,一些城市也採取了一些保護環境的舉措。如1952年興起的愛國衛生運動,明確了城市環境整治工作;1953年10月,北京市政府發佈了《關於減少城市嘈雜現象的通告》等。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和大煉鋼鐵運動,由於技術落後、污染密集的小企業數量迅速增加,使工業結構呈現出污染密集的重化工趨勢。針對出現的環境問題,20世紀60年代前期,中央政府採取了一些補救措施,大力推行“綜合利用工業廢物”方針,提出了“三同時”思想,工業部門還提出了“變廢為寶”的口號。1972年6月,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召開,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這是人類史上關於環境保護形成全球共識的大會,具有歷史性里程碑意義。我國政府派出了代表團,多次表明中國政府關於環境問題的原則立場。1973年8月,在周恩來的推動下,第一次全國環保會議召開,制訂了新中國第一個環保工作的32字方針。以此為標誌,中國環保意識正式覺醒,中國現代環保事業開始起步。

  整體看,這一歷史階段,就是習近平總書記講的“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對環境資源的承載力不考慮或者鮮有考慮”的階段。從環境保護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歷程來看,環境保護是由於工業發展導致環境污染問題過於嚴重,首先引起西方發達工業化國家的重視而産生的。20世紀環境保護運動興起,普遍認為是由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的《寂靜的春天》引發,在美國率先發動。世界範圍類人類環境運動的興起,也不過半個多世紀。從我國的情況看,回顧新中國70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歷史起點,不得不提到新中國建立初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四大水利工程治理和毛澤東同志發出的“綠化祖國”的號召。

  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洪澇災害,導致河南、安徽1300多萬人受災,數千萬畝土地被淹,人民群眾遭受生命財産巨大損失。毛澤東同志要求考慮根治辦法,在秋天興起大規模導淮工程。10月14日,政務院發佈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拉開了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序幕。1951年5月,毛澤東同志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治理淮河的同時,1950年10月,周恩來同志主持召開政務院會議研究長江荊江防洪工事。此後,在毛澤東同志和周恩來同志的持續推動下,1952年4月,荊江分洪工程全面開工,僅75天就完工了。1954年7月至8月,長江出現了有水文記錄以來歷史上最大的洪水。毛澤東同志題詞説:“慶祝武漢人民戰勝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還要準備戰勝今後可能發生的同樣嚴重的洪水”。此後毛澤東同志考察黃河時發出了廣為流傳、動員和激勵數代人治理黃河的偉大號召:“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也提出“一定要根治海河”。同樣,毛澤東同志發出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的“綠化祖國”的號召。

  縱觀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新中國締造者們在新中國建立初期治水治國、綠化祖國的實踐和號召,無不反映出中國共産黨人與生俱來的綠色情懷;許多戰略和構想,仍是今天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美麗中國的努力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母親河非常關注,都有著全局考慮、通盤謀劃。在青海,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青海必須擔負起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責任,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在重慶、在武漢,習近平總書記先後親自主持和部署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産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今年8月和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河南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先後視察黃河,提出要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推動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毛澤東同志曾充滿深情地説:“黃河是偉大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起源,人説‘不到黃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黃河也不死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之所以要盯住生態環境問題不放,是因為如果不抓緊、不緊抓,任憑破壞生態環境的問題不斷産生,我們就難以從根本上扭轉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就是對中華民族和子孫後代不負責任。這些重要論述,體現了人民領袖對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深邃思考和歷史使命感,彰顯了中國共産黨人對人類生態與文明發展規律、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和系統把握。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發展階段:

  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發展,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

  習近平總書記講的“第二個階段”,即“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階段,這一歷史時期,跨越時間較長,可以涵蓋從改革開放之初至本世紀初及至黨的十八大前的整個歷史時期。從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成就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更加注重法治化建設,將環境保護上升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更加注重組織機構建設,奠定了我國環境保護法治化、制度化和體系化的基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順應歷史潮流和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在黨的十五大上將可持續發展戰略寫入黨代會報告,明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樹立和落實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指出要在“推進發展中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力,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未來發展的需要”,“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的良性迴圈”。特別是2007年召開的黨的十七大,我們黨首次把“生態文明”這一理念寫進黨的黨代會報告,首次使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文明形態的基本特徵和重要組成,標誌著中國共産黨統籌人與自然和諧全新理念的提出和黨關於生態環境保護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的重大創新和變革。

  從整體上看,這一歷史時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突飛猛進。中國人民以自己勤勞、堅韌和智慧的發展烙印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令人讚嘆的“中國奇跡”。同時必須看到,在實踐中,我們一度放任“先上車、後補票”、“先污染、後治理”、“邊污染、邊治理”、“只污染、不治理”的經濟建設優先於環境保護、環境保護讓位於經濟建設的做法。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上,我們為了經濟利益而過度、甚至是濫用了自然資源;一強調環境保護,就將其與經濟建設對立起來,使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反覆出現“一抓就死”、“一放就亂”二元悖論。總體來看,這一歷史時期,黨和國家大力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但經濟增長方式還是過於粗放,能源資源消耗還是過快,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發展已經難以持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如果仍是粗放發展,即使實現了國內生産總值翻一番的目標,那污染又會是一種什麼情況?屆時資源環境恐怕完全承載不了。”我們必須全方位立體化全過程探索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競合新道路,開闢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完善和成熟階段: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觀,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不僅為推動中國由工業文明社會向生態文明範式轉型提供了根本理論指引,也成為人類社會實現綠色發展的共同財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也由此進入習近平總書記“兩山論”發展的最高階段,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階段。在這裡,我們重點講兩點,一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質和豐富內涵;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範式和三重境界。

  系統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質和豐富內涵。生態文明建設,歸根結底,在於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競生,在於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捨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説的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們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在新時代,我們要堅持在原汁原味、原原本本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中系統把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豐富內涵。

  一是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人大貴州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中指出:“為什麼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魚逐水草而居,鳥擇良木而棲’……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他反覆強調:“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他又指出,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産、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這些重要論述都表明,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常青樹就是搖錢樹”。

  二是綠水青山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産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自覺擔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同樣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怎樣更好順應和滿足人民群眾在新時代對良好生態環境新期待的深入思考。習近平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這也是民意所在。”“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品質是關鍵”。近年來,人民群眾對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乾淨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心願強烈。新時代,我們要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深入實施和全面落實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建設美麗鄉村,不斷為人民群眾創造天藍、水清、地綠的宜居生活環境。

  三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探索生態脫貧提供新理念。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産黨的重要使命。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一些地方生態環境基礎脆弱又相對貧困,要通過改革創新,探索一條生態脫貧的新路子,讓貧困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資産、自然風光等要素活起來,讓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帶動貧困人口增收。”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找到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和脫貧攻堅相得益彰的新道路,既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注入生態脫貧新理念,也為生態文明建設賦予新時代新使命新擔當。

  四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生態文明建設更現代、更形象、更樸素的話語表達。黨的十八大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已經成為習近平總書記以全球視野、人類胸懷積極推動治國理政的全球性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生態文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2016年9月,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多次説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這個樸素的道理正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認同。”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內瓦發表演講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們要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一個影響深遠的形象話語,在世界範圍、國際社會産生了廣泛影響與共鳴,為生態文明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了獨特貢獻。

  系統把握“兩山論”的實踐範式和三重境界。一是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重心在發展。自然環境創造人,人也創造環境。生存和發展是人類社會歷史地、螺旋形上升的基本前提。可以説,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都要主動探求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動態平衡。當代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40餘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無不昭示發展仍然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任務和立足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能也不應該改變,這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要求。這也即是説,新時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突出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也必須依靠發展,特別是通過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才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建設生態文明。

  二是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重心在保護。歷史上,歐美一些發達工業國家大多經歷了“先污染後治理”的發展道路,對人類環境和生態系統的破壞和負面影響至今仍不可全面評估。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綠水青山金不換,綠水青山可以帶來金山銀山,但金山銀山卻買不到綠水青山,決不能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三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心在統籌。工業文明以後,我們要進入一個怎樣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這是人與自然關係高度競合和有機統一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我們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形成以産業生態化和生態産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這必將促使傳統發展方式、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實現根本變革,促進形成生態文明發展的中國範式,進而改造和提升工業文明的發展模式。

  回顧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發展進程,中國共産黨始終是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事業的領導力量。黨建設生態文明的主張經人民的同意上升為國家意志,取得了對全社會的普遍約束力,不斷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的歷史臺階。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先例,猶如攀登一座人跡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荊斬棘、開通道路。不論發生過什麼波折和曲折,不論出現過什麼苦難和困難,中國的發展史,都是人民書寫的歷史;我們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是一個接續奮鬥的歷史過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事業。生態文明建設也是這樣。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未來還任重道遠。但只要我們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不忘初心,永遠奮鬥,我們就一定能夠不斷開創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