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北上廣新活力彰顯中國經濟韌性足

2019-10-13 12:54: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辯證看待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光明日報記者 劉坤

  世界經濟論壇日前發佈的2019年度《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在全球競爭力綜合排名中位列第28位,名次與去年持平,但綜合得分穩中有升,市場規模、宏觀經濟穩定性、創新能力等指標得分靠前。

  實踐是最好的答卷。今年以來,面對中美經貿摩擦,中國堅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及時採取更大力度的減稅降費等逆週期調控措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六穩”工作持續有力開展,中國經濟運作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

  專家認為,儘管當前國際環境不確定不穩定性因素明顯增多,國內經濟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中國經濟依然是世界經濟的亮點,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的發展新活力,亮出高品質發展底色,進一步彰顯出中國經濟韌性足、潛力大,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變。

  新機場帶來新機遇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

  鳳凰展翅,叩問九天。

  9月25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投運。風姿初現的新機場,不僅是新地標、新國門,吸引了大量遊客、旅客前來“打卡”,同時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源,給百姓生活帶來了新機遇。

  “幾年前,村裏老一輩人還在放羊、種地,現在新機場建好了,很多年輕人在新機場找到了工作,收入也比以前高了。”北京市大興區榆垡鎮東莊營村的張洪振説,今年5月,他應聘成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一名鳥害防治員,現在已經習慣了每天忙碌的日子,這份工作讓他感到光榮。

  像張洪振一樣在新機場實現家門口就業的勞動者還有很多。2019年以來,大興區已有1800余名農民在新機場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

  就業,是經濟發展的“晴雨錶”,也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放眼全國,各地就業形勢呈現向好態勢:貴州省貴陽市深入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分類打造人才小鎮、高級人才公寓、青年人才公寓、“築夢驛站”4個品牌,就業和人才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河北省將就業扶貧作為打贏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通過實施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勞務輸出、就地就業及設立“就業扶貧專崗”等措施,為脫貧攻堅提供強大助力……

  數據顯示,1至8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98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的89.5%。同時,數字化管理師、電子競技職業選手、收納整理師、旅拍師等各種各樣的新職業不斷涌現,對新增就業有著不可忽視的貢獻。

  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孟瑋説,當前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市場供求基本平衡,廣東等11省市人力資源市場求人倍率仍高於1,崗位需求大於求職人數。重點群體就業總體平穩,截至7月1日,2019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68.3%,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總的來看,穩就業工作具備紮實的基礎和良好的條件。”孟瑋説,我國經濟運作仍處在合理區間,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快速發展,創新創業帶動作用不斷增強;我國已形成比較完備的就業創業政策和服務體系,為實現更高品質和更充分就業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後將繼續把穩就業作為宏觀調控的下限和“六穩”之首,實施好就業優先戰略,通過以創業帶動就業、加快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推動已出臺政策落地生效、建立健全就業形勢監測分析機制等,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

  工地熱火朝天

  投資外貿外資有活力

  10月的上海,多個工地上一派熱火朝天。無論是在松江區,還是在浦東張江,都有工人們忙碌的身影。

  上海復宏漢霖生物醫藥有限公司工程總監劉毅説,目前,公司在松江區的生物醫藥産業化基地項目已處於打樁收尾階段,預計2020年結構封頂、2021年投産使用。按照計劃,未來該基地將滿足20到30個産品全球銷售的産能需求,包括5到10個生物類似藥、10到20個創新藥。

  繁忙的工地,展現的是上海的工業投資活力。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工業投資同比增速為17%,連續15個月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幅;新開工項目同比增長66.2%,其中大項目投資佔主導地位,主要集中于汽車整車及零部件、裝備製造等行業,對工業投資的支撐力度不斷增強。

  上海市商務委主任華源介紹,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下,上海今年上半年外資規模保持增長,來自歐盟、新加坡、日本、“一帶一路”沿線的外商投資呈現兩位數增長。同時,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以研發設計、科技服務、資訊服務為主的高技術服務業實到外資16.97億美元,同比增長29.6%,佔比達到17.4%。

  上海是一個縮影。如今,除了“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一大批外資企業也在中國加大投資,用“真金白銀”對中國經濟投下了信任票。

  從外貿來看,今年以來,中國外貿表現出了強大的韌性和活力,保持穩中提質的發展態勢,進出口商品日益豐富,外貿“朋友圈”越來越大。以甘肅省為例,目前,甘肅已建成蘭州、武威兩大國際陸港以及蘭州、敦煌兩大國際空港,形成了中亞、中歐、南亞、“陸海新通道”4條國際貿易大通道,甘肅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往來更加便捷。蘭州海關關長李全介紹,今年前7個月,甘肅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超過110億元,佔全省外貿的半壁江山。

  歷史經驗表明,風險挑戰不足懼,關鍵是善於趨利避害、化危為機,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努力推動發展站上新起點,邁向新高度。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指出,中國將進一步推進高水準開放,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

  企業對未來充滿信心

  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變

  走進位於廣州南沙區的美的集團南沙工廠,會看到大量工業機器人在有序作業,車間裏只有很少的工人在操作。

  目前,美的集團南沙工廠的自動化率已達65%,産能從原來的每年300萬台提升至每年600萬台。隨著機器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的應用,美的空調的交付週期從以前的22天縮短至9天,接到訂單後,最快3天就可以交付。“自動化、數字化和資訊化讓我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無論是生産效率,還是産品品質,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美的集團副總裁張小懿説。

  而在富強汽車部件有限公司的車間裏,同樣也有大量的工業機器人,生産效率較以前有了大幅提升。廣州富強實業集團總經理王南海介紹,當地政府的辦事效率非常高,也有很多扶持政策,他們只用半年時間就把工廠建立起來,並實現了投産。目前,公司已經接到近4億元的生産訂單。“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王南海説,今後會繼續加大投入,擴大生産規模,提升自動化水準。

  記者在廣東調研採訪時了解到,不只是美的集團、廣州富強實業集團,還有廣東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拓斯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雲從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業都在銳意創新、轉型升級、發展壯大。放眼整個南粵大地,發展方式的變革如火如荼,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

  面對貿易保護主義的衝擊,廣東不少企業也在積極尋求新增長點,有的向內轉,開發國內消費潛能,為企業承壓給予升級動力;有的向外拓,利用國外新興市場,給企業競爭提供迴旋空間。比如,廣州市耀中電子有限公司把內銷佔比從兩三成提高到五成,把外銷重點從美國轉至加拿大和歐洲,公司利潤率不降反增。

  今年以來,廣東對歐盟和東盟的進出口快速增長。1月至7月,廣東省約四分之一的進出口總值來自與歐盟、東盟的貿易,分別實現12.7%、5.3%的增長,有效彌補了在美國市場的下滑。

  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馬興瑞表示,中美經貿摩擦對廣東企業造成一定影響,但企業發展總體上還是比較平穩的。廣東的企業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和豐富的應對經驗,是成熟的市場主體。廣東産業鏈相對齊全,迴旋餘地大,同時也在不斷開闢其他市場。

  “我們經常説經濟有韌性,實際上就是我們的企業有韌性。”馬興瑞指出,要堅決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積極引導企業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穩定企業職工就業,加快改變勞動力結構,加大科技支援,保護智慧財産權。

  寧吉喆強調,今後要加大力度做好“六穩”工作,重點推進四方面任務: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擴大居民消費和有效投資,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推動高品質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提升産業鏈水準;加快改革步伐,優化營商環境,持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內外資企業打造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

  展望未來,儘管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儘管面臨新的更大的風險挑戰,但研判中國經濟,要用辯證思維、長遠眼光。中國經濟運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

  《光明日報》( 2019年10月13日 04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