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2019中國大企業發展分析報告

2019-10-12 11:18:00
來源:國資小新
字號

  小新説

  2019年,中國大企業繼續保持較好發展態勢,在世界500強入圍數量上首次實現對美國的超越。在轉向高品質過程發展中,中國大企業較好地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為穩增長、調結構、強基礎、提質增效做出了應有貢獻。

  值得關注的是,與高品質發展的要求相比,與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目標相比,中國大企業所具有的差距依然不容忽視。今天小新為大家分享《國資報告》文章:從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看中國企業高品質發展進程。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世界經濟格局經歷了新的調整和變革。其中,大企業的發展變化比較具有代表性。

  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奮如百蟄乘春雷”,自此之後,高品質發展成為我國企業發展的基本遵循。

  世界500強取得“歷史性的突破”

  2018年是國際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的第十個年頭,也是世界經濟格局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一個重要轉捩點。

  這一年,世界經濟增長3.2%,增速與上一年持平;國際貿易增速放緩、國際直接投資活動低迷;大多數國家經濟增速回落,主要發達經濟體中,只有美國經濟增速表現出上升趨勢,歐元區和日本等其他經濟體均出現增速回落現象。

  這一年,中國經濟面臨外部貿易摩擦升級與逆全球化的不利影響,承受著內部結構性調整與動能轉換的嚴峻挑戰,總體上保持著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GDP增長6.6%,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發展品質不斷改善,新産業、新業態、新經濟等新動能持續積累,發展的韌勁與潛力進一步增強。

  在上述背景之下,反映全球經濟發展的世界企業500強榜單,也迎來了新變化。

  與2018年相比,今年上榜的500家公司的總營業收入近32.7萬億美元,同比增加8.9%;總利潤再創紀錄,達到2.15萬億美元,同比增加14.5%;凈利潤率則達到6.6%,凈資産收益率達到12.1%,都超過了去年。

  從國家看來,中國內地和美國兩國企業已經佔世界500強將近一半,合計數量為237家。日本上榜企業為52家,上榜企業保持穩定;德國有29家企業上榜,比上年減少3家;法國有31家企業上榜,比上年增加3家;英國有16家企業上榜,比上年減少4家,近四年來持續下降。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企業在世界500強中的數量呈持續上升趨勢。2019世界500強中國企業上榜數量從上年的120家增至129家,中國企業上榜數量一舉超過了美國(121家),這也是世界500強榜單中首次有其他國家企業數量超過美國。財富中文網稱之為“歷史性的突破”。

  129家中國企業中,國有企業上榜總數為88家,由國務院國資委出資企業共有48家。其中,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國家電網分列2019世界500強榜單的第二位、第四位、第五位。

  來自內地的民營企業有28家,其中3家民營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前100強;平安保險再次排名世界500強第29位,華為由72位上升到61位,太平洋建設集團位列97位。

  從效益來看,中國公司在銷售收益率和凈資産收益率兩個指標上已經扭轉了近年來的下行趨勢。

  與世界500強橫向比較,2018年,中國上榜企業平均銷售收入與凈資産兩項指標也與世界500強上榜企業數值基本持平;與傳統經濟大國的上榜企業相比,上榜中國企業在銷售規模和資産規模已經不輸日本、英國、法國與德國企業。

  從世界500強新上榜的公司來看,2019世界500強有25家企業首次上榜或重新上榜,其中13家中國企業再次或首次上榜,數量上與上年持平;12家來自中國內地,1家來自中國臺灣。中國已經連續多年成為世界500強新進企業最重要的培育搖籃。

  值得關注的是,上榜中國企業排名整體上升。有24家中國企業進入前100強(內地企業23家),其中有11家進入前50強(內地企業10家)。

  129家上榜中國企業中,除13家新進榜企業外,有84家中國企業排名上升,平均上升了31.9個名次,其中75家內地企業排名平均上升了34.0個名次;有26家中國企業排名下降,平均下降23.5個名次。排名上升的企業明顯多於排名下降的企業,且平均上升幅度遠大於平均下降幅度。

  部分領域企業地位更為突出。2019世界500強中國內地企業涉及到28個行業。在這28個行業中,中國企業有35家進入行業前三,比上年多3家,尤其是在商業銀行、工程與建築、房地産3個行業,中國企業囊括了行業前三;煉油、金屬産品則佔據了行業前兩強。

  打造屬於中國企業的新名片

  在全面開放新格局下,為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提升綜合國力,我國正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當前,公眾對於中國企業的主要業務、發展情況還相對比較陌生。加上世界500強以營收為主要參考的指標體系,往往容易讓人聯想到入選企業的“大”而忽略掉“強”和“優”。

  為了讓更多人見證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世界500強中的中國企業,7月30日,國務院國資委新媒體平臺@國資小新亮出“世界500強”名片,包括名稱、綽號、籍貫、年齡、屬相、體重、特長、座右銘、專利、排名等元素。(看了世界500強中國企業的新名片,大開眼界!)

  除了一些基礎資訊,這次名片重點展現的是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比如綽號空中造樓機的中國建築,2019世界500強排名第21位,特長是“舉高高,技術流搬磚”,座右銘是拓展幸福空間。

  綽號“基建狂魔”的中國鐵建,排名第59位,特長是“修過的路特別長”,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72項,詹天佑大獎101項。

  綽號“光明守護者”的南方電網,排名第111位,“體重”一欄寫的是:供電面積100萬平方公里,供電人口2.54億人。

  綽號“草根小料”的中國建材,排名第203位,作為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建材和新材料産業投資集團,擁有發明專利2765項……

  48家中央企業集體發聲,格力、冀中能源、物産中大、陜西延長石油等地方國有企業也積極響應,恒大、京東、小米、碧桂園等民營企業也積極“舉手發言”,以風趣幽默的“網言網語”向網友遞上名片。

  有網友表示“好多國企還是第一次知道他的歷史”“你不説都不知道還有這麼厲害的”。中國企業的“開腦洞”的自我介紹,也引發了網友的強烈共鳴。

  網友用“接梗”的互動方式,表達了對企業的關注和喜愛:“希望有一天可以給爸爸打工”“我估計中核介紹就是:技術流燒開水”“優秀的人都喜歡默默無聞”“強大的國企真的能讓人安心”“校招要瞄準這些了”……

  借助新穎的形式和內容,“遞名片”巧妙地實現了“科普”,將企業形象更加清晰、具象地呈現在大眾眼前。

  這一系列“名片”的傳播引發了轟動效應。8月2日,人民網、新華網、環球網、中經網、新浪網等主流媒體報道了這次世界500強中國企業曬名片的行動,盛讚他們在“做強做優”方面的努力。

  中國企業500強呈現六大特點

  世界500強中的中國企業,多是中國企業中的“尖子生”。相對來説,中國企業500強或許更能體現中國企業的整體發展情況。

  2019年9月,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參照國際通行做法,連續第18年發佈中國企業500強等榜單。

  這些榜單涵蓋了我國不同産業、不同地區共計1082家大企業,是包含8.48萬家子公司、4.35萬家分公司、參股2.24萬家企業的企業生態群體。

  據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課題組介紹(以下簡稱課題組),2019中國企業500強繼續保持較好發展態勢,規模穩健擴張,經營績效穩中向好,去杠桿取得積極進展,産業結構調整優化,新動能加快培育,研發投入與品質持續改善,國際化穩步推進。

  從營收來看,2019中國企業500強營業收入總額為79.10萬億元,較上年增長了11.14%,增速與上年基本持平。

  從利潤來看,實現凈利潤35320.95億元,較上年增長10.28%,增速回落3個百分點。

  從入圍門檻看,較上年提高了16.36億元,達到323.25億元,但升幅繼續回落。

  從資産規模來看,較上年增長9.08%,達到299.15萬億元,增速提高2個百分點。

  從資産負債來看,2019中國企業500強的平均資産負債率為83.78%,同比下降0.63個百分點;其中非銀企業的平均資産負債率為72.66%,同比下降0.62個百分點。

  課題組通過研究發現,2019中國企業500強主要呈現以下五方面特點:

  第一,實體企業績效趨於好轉,非銀企業與銀行盈利差距進一步縮小。2019中國企業500強中33家金融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為12.01萬億元、1.71萬億元,分別佔全部企業的15.18%、48.30%。其中,19家銀行的凈利潤為1.47萬億元,佔全部企業的41.50%,銀行在中國企業500強凈利潤中的佔比持續回落。

  2019中國500強中非銀行企業的凈資産利潤率為8.34%,提高了2.47個百分點;銀行凈資産利潤率為12.38%,降低了0.48個百分點;一升一降,非銀行企業與銀行凈資産利潤率差距進一步縮小。

  第二,千億級企業明顯增多,兼併重組重回活躍軌道。2019中國企業500強中營業收入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的企業數量為194家,比上年的172家增加了22家,增加企業數量再創新高。這194家千億級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62.11萬億元,佔全部企業的78.52%,佔比提高了2.85個百分點。其中,國有企業137家,比上年增加12家;民營企業57家,比上年增加10家。

  2019中國企業500強中共有182家企業報告了2018年並購重組數據,報告企業數比上年增加了23家;合計報告並購重組次數1000次,比上年增加了178次。所有制方面,國有企業是並購重組主體,104家國有企業完成了613次並購重組;從企業平均並購次數看,國有企業為5.89次,高於民營企業的4.96次。

  第三,結構優化穩步推進,産業鏈向中高端邁進。從進退榜企業行業結構看,大企業群體向産業鏈中高端持續邁進。2019中國企業500強51家新進榜企業中,保險業、多元化投資業、商業銀行業、多元化金融業企業分別有3家、3家、2家、1家,扣除1家退榜保險業企業,中國企業500強中的金融行業企業凈增加了8家;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同步發展壯大,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支撐體系更加完善。

  戰新業務較快發展,對企業轉型升級做出積極貢獻。2019戰新企業100強的入圍門檻為132.9億元,共實現戰新業務收入6.1萬億元,較上年增長17.7%,佔企業全部營業收入的37.2%;實現戰新業務利潤3565.4億元,較上年增長4.4%,佔企業全部利潤的46.0%。戰新業務的發展,對相關企業培育壯大新動能、推進轉型升級,做出了較為顯著的貢獻。

  第四,研發投入增長較快,專利品質明顯提高。2019中國企業500強有426家企業提供了研發數據,合計投入研發費用9765.48億元,與自身同口徑比,426家企業的研發投入大幅增長了21.71%。企業研發投入意願有所增強,絕大多數企業的研發投入持續增長。

  高端裝備製造業企業的研發強度較高,其中通信設備製造業企業為13.44%,航空航太業企業為5.84%,半導體、整合電路及面板製造業企業為5.54%,工程機械及零部件業企業為4.99%。從地區看,廣東省企業研發強度為3.80%,在所有區域中繼續明顯領先。

  2019中國企業500強專利總量中,發明專利佔比為36.61%,較上年提高了0.45個百分點,發明專利佔比已經連續6年逐年提高,專利品質穩步提升。其中,華為繼續在專利數量、發明專利數量方面保持領先地位。

  第五,跨國經營持續推進,國際化佈局持續優化。2018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61個國家和地區的573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1205億美元,同比增長0.3%。投資主要流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採礦業,佔比分別為37%、15.6%、8.8%和7.7%,顯示出對外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同時非理性投資得到有效遏制,房地産業、體育和娛樂業海外投資沒有新增項目。

  2018年,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對56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56.4億美元,同比增長8.9%,佔同期總額的13%,主要投向新加坡、寮國、越南、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馬來西亞、俄羅斯、柬埔寨、泰國和阿聯酋等國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7721份,新簽合同額1257.8億美元,佔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2%;完成營業額893.3億美元,佔同期總額的52.8%。

  第六,品牌與創新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在Brand Finance發佈的2019全球品牌500強中,中國品牌所佔比例已經從10年前的3%升至2019年的19%;共有77個中國品牌上榜,比上年增加了11個,上榜中國品牌數僅次於美國;其中有21個品牌進入了100強,9個品牌進入了前20強。

  中國上榜品牌總價值增至13074億美元,首次突破萬億美元,佔全球品牌500強總價值的19%。中國的工商銀行和建設銀行也進入了前十名,分別名列第八和第十位,華為、中國平安分列第十二位、第十四位。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發佈的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中,中國連續第四年保持上升態勢,位列14,排名再創新高,是前20位中唯一一個中等收入經濟體。

  正視差距並直面三大挑戰

  從企業發展實踐結果看,我國大企業在效率與效益上雖然有所提升,但與歐美國家大企業在效率效益上的巨大差距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改善。

  2019中國企業500強的凈資産利潤率為9.65%,儘管與上年500強相比已經有了一定程度改善,但與美國500強相比,在盈利能力仍有很大差距。

  2019中國企業500強的凈資産利潤率比當年世界500強低2.68個百分點,比當年美國500強低5.51個百分點。

  從長期趨勢看,除金融危機期間,由於世界500強、美國500強企業受危機影響較大,企業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中國企業500強盈利能力在短期內領先於世界500強、美國500強外,其他年份中國企業500強的凈資産利潤率一直都低於世界500強與美國500強。

  自2012年榜單開始,中國企業500強的凈資産利潤率就低於美國500強,而且二者之間的差距甚至有逐年擴大的趨勢。

  自2014榜單開始,世界500強的凈資産利潤率也一直都高於中國企業500強。

  在每人平均凈利潤方面,中國企業500強也同樣遠低於世界500強與美國500強。這一盈利能力方面的差距,顯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國大企業向高品質發展的轉型,延緩了企業轉型的進程。

  導致這一盈利能力巨大差距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企業技術能力上的差距,以及國際品牌塑造能力上的不足,這使得中國企業的産品與服務附加價值偏低,競爭實力偏弱,只能依靠低價格、低利潤來提升競爭力。

  同時,低利潤則又可能反過來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國企業的低端鎖定,進而導致中國企業無力去推進向高品質發展轉型的相關戰略。對中國大企業來説,迫切需要打破這一不利迴圈的制約,增強企業向高品質發展轉型的潛力與動能。

  綜上所述,中國企業500強所體現出來的整體發展情況並不容樂觀。我們應在認清自我的基礎上勇於接受所面臨的挑戰。

  第一大挑戰,核心技術、基礎材料是持續發展的關鍵短板。

  近年來不少媒體就我國當前尚不掌握的核心技術進行了盤點,發現我國在光刻機、光刻膠、晶片、作業系統等諸多領域,都存在受制於人的關鍵核心技術。

  全球頂尖精密儀器前25強基本上被美日德壟斷,鐳射顯示的投影機核心成像器件被美國和日本所把持,工業機器人三大核心技術基本掌握在日本企業手中。在高端機床、火箭、大飛機、發動機等尖端領域,雖然部分零件實現了國産,但生産零件的設備卻受制于技術,95%依賴進口。

  而企業是否提前制定有應對預案,則成為決定企業持續運營受衝擊程度的關鍵。我國技術追趕的步伐越快,歐美國家的焦慮與猜忌也就越嚴重,未來基於核心技術而對我國企業採取打壓措施的可能事件也許會進一步增加,相關領域的企業必須對此有所預判。

  材料也是我國工業生産領域一個突出的薄弱環節,是制約我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突出短板。中國科技被卡脖子的領域,一大半都是材料問題。

  據統計,全球總共有約130種關鍵核心材料,其中32%我國完全空白,另有52%依賴進口。相關領域的中國企業,它們所做的工作,就是對進口原材料進行後續加工,或是採購國外零部件進行整合裝配。這導致一方面中國企業只能賺取低廉的加工費,另一方面企業的持續經營也完全受制于國外材料供應方,中國企業處於十分不利用的地位。

  第二大挑戰,貿易摩擦與逆全球化阻礙國際貿易增長。

  貿易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發動機。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國際貿易對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越來越大,國際貿易已經成為確保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355億元增至2018年的30.51萬億元;進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不僅對中國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是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了需求潛力巨大的市場。

  據估計,在過去20多年來, 全球貿易總量每增長2個百分點,都能帶來約1個百分點的全球經濟産出增長。

  當前,逆全球化思潮的回魂與貿易摩擦的頻發,嚴重阻礙了全球貿易的持續增長,這將對全球經濟增長産生嚴重不利影響。

  儘管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全球共識,但不可否認,近年來在一些國家存在逆全球化思潮的涌現,貿易保護主義也時有抬頭,導致貿易摩擦頻繁爆發。如果最終真的演變成全球性貿易衝突,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可能是災難性的。

  第三大挑戰,債務違約與不良貸款增加成為金融穩定的暗礁。

  債券違約不僅影響違約企業本身存續發展,也會對資本市場與投資者産生不良影響,甚至會對金融環境的穩定産生擾動。

  Wind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共有123隻違約債券、1198.5億元的違約金額。2019年上半年,債券市場違約事件較2018年繼續大幅增加;共有96隻債券發生違約,比上年同期的22隻增加了74隻,暴增236.4%;2019年上半年新增違約企業共計19家,共涉及147.1億元的首次違約債券餘額;其中民營企業為18家,佔比達到94.7%。

  顯然,儘管總體上看我國企業債券違約還不足以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危及金融穩定與安全,但對債券違約事件近年來的快速增長,已必須加以高度重視,並採取措施,消除引發企業債券違約集中爆發隱患。

  近年來,不良貸款問題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突出隱患。根據銀保監會公佈的數據,截至2018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2萬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83%,連續六年上升,創下10年來新高。

  不良貸款率的持續上升,既反映了企業運營狀況的惡化,也表明瞭銀行資産安全程度的下降,對金融體系的穩定與安全具有不可輕視的負面影響。

  對商業銀行來説,發生一定比例的不良貸款可能是必然的,合適比例限額下的不良貸款率也是商業銀行可以承受的;但一旦不良貸款持續上升且超過安全紅線,則會惡化商業銀行流動性與經營安全。

  如果系統重要性銀行,或者是商業銀行普遍性出現不良貸款率接近甚至越過安全紅線,則可能會引起金融系統的動蕩。

  當前,高品質發展成為我國企業發展的基本遵循。按照黨中央的部署,企業積極在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採取措施,力圖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與發展道路,切實提高企業發展的品質,實現企業在效率與效益上的改善。

  在企業自身加快向高品質發展轉型的同時,政府部門也在積極採取措施,為企業提高發展品質創造更好環境、提供更有利條件;包括持續減稅降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放管服”改革,提供有助於推動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稅收優惠政策等。

  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企業近年來所取得的進步,毋庸置疑。我們不應妄自菲薄,在看到企業做大的同時,應看到在做強做優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我們也不應妄自尊大,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看到差距,正視差距並直面挑戰,在高品質發展道路上不斷攻堅克難,才是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題中之義。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