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保險業發展新空間:“長護險”為失能老人解憂

2019-10-11 09:35: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試點三年來,取得了積極進展,也為保險業開闢新的發展空間——

  “長護險”為失能老人解憂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江 帆

  長期護理保險試點3年來,取得了積極進展,提升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運作效率和品質,也為參保群眾提供了方便高效的護理服務,減輕了出險家庭的壓力。與此同時,作為社會健康保障的新領域,“長護險”推行在客觀上為保險行業開闢了新發展空間——

  曾被非正式稱為第6種社保的長期護理保險(簡稱“長護險”),今年在15個城市的試點已屆滿3年。由於社會需求量大,除了國家指定的試點地區外,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發達地區也自行加入了這一行列。

  試點效果如何?記者近期走訪了江西上饒和浙江嘉興,前者為國家試點城市,後者為自行實踐者。

  需求潛力巨大

  站在記者面前的祝治金,衣著整潔,面帶微笑,一隻手緊緊拉著老伴。今年80歲的祝治金老人是位失智患者,記憶力喪失且情緒不穩定,護理難度非常大。2018年,祝治金申請到江西上饒的“長護險”,來到福海公寓安度晚年。

  “我歲數大了,一個人根本護理不了他。有了‘長護險’,現在住在養老院,感覺安定多了。”祝治金的老伴説。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近2.5億,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對專業醫療護理服務有著巨大而剛性的需求。2016年6月份,為應對快速到來的人口老齡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在湖北荊門、新疆石河子、江西上饒、黑龍江齊齊哈爾、四川成都等地啟動國家級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此後又有江蘇、浙江、廣西、新疆、甘肅等地的10多個城市“自願”加入試點行列。

  長期護理保險作為一項新的社會保障制度,對於失能老人健康護理需求保障有著重要意義。比如上海,目前“長護險”惠及了45萬有需求的老人;江西上饒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共有2415人享受“長護險”,累計基金支出2000萬元;在浙江嘉興,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這一險種參保人數達到399.9萬人,累計基金支出7310萬元。從全國看,截至2018年12月底,商業保險公司參與長期護理保險試點項目約35項,覆蓋人數約4647萬,長期護理保險基金規模約47億元。

  險企深度參與

  作為社會健康保障的新領域,“長護險”推行在客觀上為保險行業開闢了新發展空間。早在2016年6月份《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中就明確提出,要“積極發揮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等各類社會力量的作用,提高經辦管理服務能力”。這實際是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進行社會治理機制的創新探索。

  數據顯示,15個試點城市中有13個由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經辦,此外還有數十個積極嘗試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探索的非試點地區,絕大多數項目也是由保險公司經辦,而泰康公司算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早在2009年,泰康就獲得投資養老社區的試點資格,開始積累醫養結合經驗。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開始後,泰康迅速整合集團資源,從系統建設、失能評估、照護培訓等多個方面著手,很快成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的深度參與者。

  近期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泰康在湖北荊門、四川成都、廣東廣州、浙江寧波等8個國家級試點城市和北京石景山、浙江嘉興等13個非國家級試點城市參與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工作,服務參保人群超過1270萬,符合享受待遇條件的2.35萬人,累計支付護理保險待遇1.68億元。

  實踐證明,保險公司的經辦服務既減輕了政府負擔,提升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運作效率和品質,也為參保群眾提供了方便高效的護理服務,減輕了出險家庭的壓力。

  中國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監管部副主任劉宏健透露:“下一步,將計劃對保險行業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的現狀問題開展調研和分析,無論是從政策支援的角度,還是從監管的角度,初步形成推動我國商業長期護理保險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實施意見。”

  多個問題待解

  “長護險”試點3年來,取得了積極進展,首批15個試點城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紛紛出臺方案,部分非試點地區也各自開展了相關探索。但是,由於沒有統一框架,試點地區在保障範圍、受益規模、保障水準、籌資渠道、待遇支付等多方面還有多個問題亟待解決。

  從記者採訪情況看,沒有統一的制度框架,各地試點的差異性不小,單是一個失能失智“評估量表”,上饒和嘉興就各有各的標準。從全國看,更是五花八門,有自行研發的,有借用國外標準的,還有直接採用商業健康保險ADL量表的。

  “建立全國統一的‘長護險’制度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王培安認為,這一方面容易導致制度碎片化、不可持續的問題,也限制了長期護理服務需求的釋放。

  除了統一制度框架問題,目前“長護險”面臨的最大的難題是如何建立一支專業的護理隊伍。上饒市醫療保障局黨組成員、醫療保險局局長鄭壽慶介紹,2016年,上饒嚴格意義上的護理機構一家都沒有,而全部養老院中經過培訓有資質的人員僅有200多個。“近幾年經過不斷培訓,到現在也才有2000多個護理人員。按照上饒的情況,護理服務人員仍然極缺。”鄭壽慶説。

  在嘉興,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從服務或人員入住滿意度來講,護理機構的護理人員配比應在1:4左右,但目前遠達不到。”嘉興市醫保局副局長王保國介紹説。

  專業人員的缺失也為保險機構提供了發揮作用的空間。僅以泰康為例,公司利用泰康養老社區的護理師資以及當地龍頭機構的培訓資源,在石河子、齊齊哈爾等地開展護理技能培訓80余次,覆蓋2000多人次。

  對於保險機構如何在“長護險”領域進一步發揮作用,銀保監會已有了明確路徑。據人身險監管部健康險處副處長劉長利説,銀保監會將針對“長護險”制度建立專項監管規定,包括險企參與“長護險”試點的産品精算管理、銷售管理、財務管理、風險防控服務管理等監管制度,規範業務的發展。此外,銀保監會計劃協調相關部委制定出臺專項的稅優政策,調整保險保障基金等相關費用的收取規則,進一步降低“長護險”業務的經辦成本。

  江 帆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