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太陽照耀“人類童年”——新時代直過民族脫貧攻堅紀事

2019-10-09 19:3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昆明10月9日電 題:太陽照耀“人類童年”——新時代直過民族脫貧攻堅紀事

  新華社記者李自良、伍曉陽、龐明廣、楊靜

  中國西南邊陲,雲南省西盟縣街道上,一句標語引人好奇——“人類童年西盟佤部落歡迎您”。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包括佤族在內的一些邊疆少數民族還過著原始生活,仿佛人類的童年階段,因而被喻為“人類童年”。

  1954年後,新中國對這些民族採取不分階級、不搞土改的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些民族因而被稱為“直過民族”。

  決戰脫貧攻堅,直過民族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穿越高黎貢山的獨龍江公路讓獨龍江鄉徹底告別了大雪封山的束縛,邁上了跨越發展的軌道(9月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新時代的太陽,照進了高山峽谷。黨的精準扶貧政策,推動直過民族擺脫貧困,融入現代文明。

  2018年,獨龍族、基諾族、德昂族三個直過民族實現“整族脫貧”。其他直過民族也將在今明兩年內,實現擺脫貧困的千年夢想。

  千年一躍,歷史性告別絕對貧困

  原始、貧窮的生活,並不遙遠。

  75歲的獨龍族老人李文仕出生時,石斧、石磨等石器仍是獨龍族常用工具,少數獨龍族同胞還“穴居”在山洞裏。

  在她記憶中,貧窮的滋味,是刻骨銘心的饑餓和寒冷。家裏種的糧食最多只夠吃半年。缺糧時,村民靠採野果、挖野百合等充饑。

  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迪政當村獨龍族婦女李文仕(左二)帶著孫子在村裏散步(4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最難熬的是漫長的冬天。沒有棉被、缺少衣物,賴以抵禦寒冷的只有火塘。“晚上圍在火塘邊睡覺,到後半夜會被凍醒。”

  雲南是我國直過民族主要分佈地,有景頗族、德昂族、基諾族、布朗族、佤族、拉祜族、傈僳族、獨龍族、怒族等。

  新中國成立以來,直過民族地區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受多種因素影響,這些地方貧困現象依然突出。經過精準識別,雲南9個直過民族191萬餘人中,貧困人口有73萬餘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8.2%。

  新時代來臨,在力度空前的幫扶下,直過民族迎來了擺脫貧困的千年一躍。

  從封閉到開放,直過民族地區面貌日新月異。

  穿越高黎貢山的獨龍江公路讓獨龍江鄉徹底告別了大雪封山的束縛,邁上了跨越發展的軌道(9月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獨龍族聚居的貢山縣獨龍江鄉,曾經與世隔絕。1999年,獨龍江鄉才通了簡易公路,但每年仍有半年大雪封山。“封山期間,山裏的生活艱難,半年基本上吃不到蔬菜。”獨龍江鄉鄉長孔玉才記憶猶新。

  2014年4月,穿越高黎貢山的獨龍江公路隧道貫通。從此,獨龍江鄉徹底告別了大雪封山的束縛,邁上了跨越發展的軌道。

  從茅草房到安居房,直過民族居住條件顯著改善。

  雲南省西盟佤族自治縣新縣城(6月17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以前,寨子裏都是茅草房。”西盟縣班哲村44歲的佤族村民岩東回憶,茅草房最怕火災,在他7歲那年,一場火災把整個寨子的茅草房燒為灰燼……

  自小盼望住上不透風、不漏雨的房子,岩東人到中年,願望終於實現。2015年,在政府補助下,他家蓋起了兩層樓房,一家三代喜遷新居。

  從“無商”到“電商”,直過民族加快培育現代産業。

  拉祜族苦聰人原來只是“以物易物”。他們把獵獲的鳥獸背到山下,放在路邊,然後躲進樹叢裏,等人拿食鹽、鐵器或舊衣服來換。

  如今,苦聰山寨興起了茶葉、香蕉等種植和牛羊養殖,還有人追逐潮流做起了“電商”“微商”。

  截至去年底,雲南直過民族貧困人口已有51萬人脫貧,佔總數的70%。

  今天的直過民族地區,山河依舊,換了人間。

  太陽照耀,社會主義優越性彰顯

  新中國成立以後,直過民族從原始社會邁入社會主義,實現了第一次跨越。

  邁進新時代,直過民族擺脫千年貧困、奔向全面小康,迎來了第二次跨越。

  黨中央始終關心、高度重視包括直過民族在內的少數民族發展。

  “去年獨龍族實現了整族脫貧,鄉親們日子越過越好。得知這個消息,我很高興,向你們表示衷心的祝賀!”今年4月1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獨龍江鄉群眾回信,祝賀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

  喜訊傳來,峽谷歡騰!在獨龍江鄉卡雀哇廣場,獨龍族群眾身著盛裝,載歌載舞。學生們齊聲高唱《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

  習總書記對獨龍族同胞的關懷,遠不止這次回信。

  2014年元旦前夕,習近平總書記曾對貢山縣幹部群眾來信作出重要批示。

  2015年1月20日,正在雲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在昆明親切會見了貢山縣幹部群眾代表。正是在這次會見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為貫徹中央部署,雲南制定了直過民族脫貧攻堅專項“行動計劃”。從一山一策、一族一策到一族多策,雲南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實施提升能力素質、安居工程等“六大工程”,確保直過民族如期高品質脫貧。

  駐村幹部來到了直過民族村寨,不脫貧不撤離。

  雲南省動海縣布朗山鄉曼囡村委會曼班三隊一景(6月12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2015年初,動海縣農科局幹部羅志華背上行囊,進駐布朗山鄉拉祜族村寨曼班三隊。“那時,整個寨子17戶56人基本都是文盲,聽不懂普通話。”羅志華回憶,村民們還很“怕生”,看到生人就躲。

  從教普通話、給村民理髮這些小事開始,繼而修建豬圈、教村民集中分戶養豬,教種植水稻要施肥、除草……駐村扶貧4年,羅志華以苦幹實幹,換來曼班三隊成功脫貧。

  駐村幹部隊伍中,不僅有基層幹部,還有科學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帶領團隊駐紮在瀾滄縣一個農家小院,指導拉祜族群眾發展馬鈴薯等産業。以前村民也種馬鈴薯,但種出來只有雞蛋大小,而朱有勇院士指導下種的馬鈴薯比鴕鳥蛋還大。

  “一個集團幫扶一個民族”,是雲南脫貧攻堅創造的經驗。

  三峽集團幫扶怒族、景頗族,華能集團幫扶拉祜族、佤族,大唐集團幫扶傈僳族,雲南中煙公司幫扶布朗族……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各方資源向直過民族地區集中,匯聚成合力攻堅的磅薄力量。

  夢想升騰,奮鬥創造美好生活

  累世貧困,曾經澆滅了許多人對美好生活的夢想。

  安於貧困、不思進取,曾是雲南部分直過民族貧困群眾的普遍狀態。

  脫貧攻堅,激活了貧困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夢想。為夢想而奮鬥,正成為直過民族地區激動人心的旋律。

  西盟縣班母村24歲的拉祜族女孩二妹,生在貧困家庭,住過茅草房,餓過肚子。2015年,在父親重病、母親精神失常後,她的世界幾乎“崩塌”,每天晚上以淚洗面。

  幫扶幹部為她點燃了希望的火花,帶她到西盟縣引進的蜂業公司務工。她從搬蜂箱、砍草做起,被蜜蜂蟄過無數次後,學會了培育蜂王和給蜜蜂分群等養蜂技術,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蜂能手”。

  在雲南省西盟縣動梭鎮班母村中華蜂養殖基地,二妹在檢查蜂箱情況(6月16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今年7月,二妹成為一名中共預備黨員。她説:“共産黨讓我們告別了苦日子,過上了甜蜜生活。我也希望成為黨員,帶領村民過上更好的生活。”

  正在富起來的直過民族,對民族文化傳承有了更強的使命感。

  35歲的德昂族奇人趙臘退,立志為傳承民族文化而奮鬥。

  住著德昂族民居,會做德昂族酸茶,會跳德昂族水鼓舞,率先開發德昂族美食,為民族學者當嚮導,拍攝德昂族紀錄片……趙臘退身份是農民,卻可謂德昂族的“代言人”。

  德昂族有著悠久的茶文化,以獨特的酸茶聞名。由於工序繁雜,酸茶一度瀕臨失傳。趙臘退找到會做酸茶的老人,潛心學藝,用一年多學會了製作酸茶。在他推廣下,酸茶已成為三台山的知名特産。

  作為全國唯一的德昂族鄉,三台山鄉吸引了許多民族學者、影視團隊關注。很多人喜歡找趙臘退當嚮導,因為他熟悉德昂族文化,又熱情好客。前不久,一家韓國電視臺來拍攝德昂族紀錄片,就是以他為主角。

  “我的夢想是讓世人走近德昂族,讓德昂族走向世界。”他豪情滿懷。

  拼版照片:右圖為岩應兒,布朗族,今年11歲,雲南省動海縣布朗山布朗族鄉老曼峨小學三年級學生(新華社記者秦晴6月13日攝);左圖為岩應兒在家展示他的足球(新華社記者胡超6月13日攝)。他最大的愛好是踢足球,希望成為足球運動員。新華社發

  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直過民族兒童有了他們父輩不曾有過的夢想。11歲的布朗族兒童岩應兒夢想成為足球運動員;13歲的傈僳族兒童楊旭海希望學習園林園藝;12歲的德昂族兒童李成香夢想成為鋼琴家……

  美好的夢想,正在直過民族地區升騰!

[責任編輯:李奕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