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評論:70年對話5000年:中國開啟文化振興新時代

2019-09-30 11:2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新中國70年)評論:70年對話5000年:中國開啟文化振興新時代

  中新社北京9月29日電 題:70年對話5000年:中國開啟文化振興新時代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中國導彈“東風家族”派誰登場,成為中國國慶閱兵一大看點。不經意間,這一國之利器觸發了一場別樣“中國詩詞大會”——“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坊間期待之聲儼然匯成一部“東風詩集”。

  當今中國,這樣的輿論現象並不鮮見,映照的是近年來中國社會詩詞熱、國學熱、傳統文化熱的真切圖景。“文化振興”已不再是遠處的風景,而是千家萬戶可知可感的真實存在,它令中國社會更富神韻。

  10月1日,當“東風家族”踏上閱兵之旅,從中國尊、紫禁城到國家大劇院……沿途古老、現代甚至後現代共存,它們記錄著時代的變遷,也飽含著觀念轉變和文化推演的故事——70年對話5000年,歷經文化的再認識、再創新、再昇華,中國正在重拾文化自信,開啟文化振興新時代。

  ——這是對中國文化“再審視”的70年

  鴉片戰爭後的一百年,是中國傳統文化備受質疑的一百年,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廢除舊傳統的呼聲,使中國傳統文化遭到了全面批判。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傳統文化也曾因“破四舊”等運動遭到破壞。對綿延5000年的中華文化,國人一度迷茫。

  百年前的新文化運動正是緣于對民族存亡危機的憂慮和激憤。歷經70年的發展,中國如今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文化的振興與這一背景密切相關。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曾經“文化苦旅”,歷經改革開放的中國人開始重新審視自身文化的價值。從“文革”結束後的撥亂反正,到如今致力於“文化強國”建設,中華傳統文化逐漸找回其應有的位置。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將其提升至中華民族的“基因”“文化血脈”“精神命脈”和“獨特的精神標識”的高度,他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

  ——這是中國文化尋求現代化、國際化表達的70年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多年,中國官方和民間一直在探尋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國際化表達,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昔日俯瞰眾生的紫禁城,成了一個融入科技感、時尚元素的“超級IP”;日漸式微的綜藝節目因“愛上”詩詞大會、國家寶藏而“圈粉”無數;越來越多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文創産品成為“爆款”;加入現代元素的漢服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目前全國漢服消費群體已超200萬人。

  《哪吒之魔童降世》《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流浪地球》等中國電影的成功表明,中國人可以用國際表達和現代技術,演繹東方特色鮮明、中華文化濃郁的中國故事。

  傳統的,也是現代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近年來,中國文化以海納百川的姿態,吐故納新,進而揚帆出海,在全球各地掀起一陣陣“中國風”。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為1023.8億美元,為2005年的5.5倍。

  連接當下,融入生活,越來越多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正在努力追尋現代化、年輕化表達;對標國際,代言中國,越來越多中國文化人正在試圖以飽蘸中國文化、相容世界語言的方式講述中國故事。

  ——這是再塑中國“文化性格”的70年

  在近代百餘年的歷史中,從自我封閉唯我獨尊的“天朝上國迷夢”到廢除舊傳統、全盤西化,中國文化一度迷失自我,失去個性。新中國70年,正是昇華傳統文化,再塑中國“文化性格”的70年。

  長期以來,中國人崇尚“仁義禮智信”,這種價值追求在某種程度上,塑造了中國文化的“性格”。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以來,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交融,中國文化的“性格”也在發生變化。

  不變的是,中國文化血液中的優秀“基因”從未褪色。崇和、尚和、護和的文化理念,一直是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這一切塑造了中國的“文化性格”,為新中國70年應對問題、解決問題提供根本遵循。

  改變的是,中國人已逐漸摒棄文化自卑或自大心態,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根基、以西方文化為參照,再塑既相容傳統理念又開放包容的中國“文化性格”。

  在變與不變之間,新時代的中國文化正在形塑“中國軟實力”,讓文化自信這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心理根基,成為當代中國走向世界舞臺中心、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精神力量。(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