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通訊:三峽庫區深度貧困鄉的脫貧嬗變

2019-09-26 16:0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重慶9月26日電 題:三峽庫區深度貧困鄉的脫貧嬗變

  作者 劉相琳 楊柳

  63歲的重慶石柱中益鄉蜂農譚文祥今年飼養了近30箱蜜蜂,養蜂年收入可達3萬左右。相比2017年之前一家老兩口種植玉米,如今收入增長了三倍。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心,是集民族地區、三峽庫區、革命老區、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于一體的特殊縣份,今年4月底正式退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2017年8月,重慶市參照國家認定深度貧困縣的標準,在該市14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中精準識別了18個深度貧困鄉鎮,向深度貧困地區“宣戰”,以期啃下最後的“硬骨頭”。石柱縣中益鄉是這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當地基礎條件薄弱,致貧原因複雜,脫貧成本高,脫貧難度極大。

  譚文祥所生活的中益鄉地廣人稀,蜜源植物種類多。但由於以前交通落後,無法打開市場,蜂農基本自産自銷。2017年,石柱縣開始大力扶持蜂蜜産業,中益鄉為此培育引進25家蜂蜜加工廠,將蜂業列為高山區域發展綠色産業的主角。

  自2017年開始,中益鄉全面展開脫貧工作,抓好基礎設施建設、醫療保障、易地扶貧搬遷、産業扶貧、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等措施。石柱縣扶貧辦主任何德華説,中益鄉近兩年加快了房屋改造和道路建設,興辦了諸如蜂蜜、脆桃等特色産業,並通過電商行銷向外開拓市場,一改無主導産業、無集體經濟的“空殼鄉”面貌。當地人將三種特色産業串成一句脫貧順口溜:敢吃黃連苦、不怕辣椒辣、後嘗蜂蜜甜。

  原有的深度貧困鄉如今煥發出新發展機遇,吸引了眾多外出務工者返鄉創業。劉益洪家的民宿坐落在半山腰,屋前是佔地217畝的脆桃種植基地。43歲的劉益洪之前在重慶渝北區一家傢具廠做木工,去年夏天回鄉,投資13萬餘元把自己的老家改造成農家民宿。

  “如今家鄉基礎設施好了,更願意在家門口賺錢。”劉益洪説,當地是重慶主城區周邊避暑勝地,旺季時住房常供不應求。據中益鄉鄉長劉登峰介紹,近兩年,該鄉已有78家這樣的鄉間民宿或鄉村旅遊接待戶開業,推動産業從“一産支撐”向農旅融合深度調整。

  與産業扶貧相伴隨的,是教育扶貧的進一步推進。中益鄉政府提供的材料顯示,該鄉共有貧困家庭學生414人,義務教育學段因重度殘疾無法正常入學學生6人。石柱縣教委主任阮斌文介紹説,中益鄉各小學校通過進村入戶摸準入學及貧困情況,實現了適齡兒童入學率100%,貧困學生資助覆蓋率100%,對義務教育階段重度殘疾學生已全部實施送教到府。

  記者在中益鄉小學看到,一幢5層教學樓矗立在校園中間,原先水泥運動場地在暑假期間鋪上了塑膠跑道,操場上新安裝了LED大螢幕。學校也對原有食堂進行擴建,增設了學生就餐區。據校方介紹,利用扶貧配套資金,學校還在暑假新建了兩間網路教室,與城區學校聯網共用教育資源。“沒有一個學生因貧困上不起學,也沒有一個學生因上學而貧困。”阮斌文説。

  劉登峰向記者透露,中益鄉建立起鄉領導包村、村幹部包組、幫扶幹部包院落的網格化動態監測機制,每月定期全覆蓋排查、監測和整改民生保障問題。如今,中益鄉堅持“既不降低標準、又不吊高胃口”,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解決好“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確保脫貧更有底氣。兩年時間,該鄉未脫貧人口已由217戶667人減少為46戶121人。2018年,該鄉貧困群眾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9147元,同比增長23.2%。

  中益鄉的嬗變是如今重慶眾多深度貧困鄉鎮的的一個縮影。如今,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215公里,172個行政村中已通客車153個;建成4G基站293個,實現4G網路信號全覆蓋;調整優化糧食和經濟作物結構,發展特色高效農林經濟作物,所有深度貧困鄉鎮經濟作物佔比均超過50%;組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21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97個,引進龍頭企業118家,建立“龍頭企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帶動農戶7000余戶……

  重慶市扶貧辦主任劉貴忠在此間正在舉行的重慶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上透露稱,自2017年以來,該市圍繞“四個深度發力”,全力解決深度貧困鄉鎮“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截至2019年7月,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2810人,實現85個貧困村“整村銷號”,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18.24%下降到2.13%。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