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實體書店終究還是要把“顧客”變成“讀者”

2019-09-26 08:50: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實體書店終究還是要把“顧客”變成“讀者”

  【文化評析】

  自網際網路進入圖書行業以來,處於作者與讀者中間環節的實體書店,逐漸被擁有同等功能的網路平臺所取代。此外,由於圖書行業的利潤原本就較為稀薄,再加上閱讀方式改變、經營成本上漲等因素的衝擊,許多以賣書為主業的實體書店越發舉步維艱。

  為此,2016年6月中宣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援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2019年7月教育部發佈《關於進一步支援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在政策和資本的助力下,實體書店在銷售服務、空間體驗等方面轉型升級,逐步摸索出“圖書+餐飲+文創+休閒”的多元業態融合經營模式,實體書店的整體行業發展有了回暖趨勢。

  近日,上海朵雲書院正式開張。這個開在239米高處的書店,可看書、喝茶、聊天、看風景。然而,書店越來越美了,人流量越來越大了,但閱讀量並沒有明顯增加。

  “網紅書店”到底該如何最大限度地將“顧客”變成“讀者”,讓“拍照流量”變為“閱讀流量”,從而實現公共屬性與商業屬性的雙重目標,這是書店必須直面的現實問題。

  目前,新型書店的經營産生了新一輪同質化傾向:小清新風格外觀、咖啡茶飲、文化創意産品,這似乎成為新開書店的“標配”,基本體現不出書店的個性以及與主打圖書的聯繫。可想而知,時間的流逝會使“高顏值”帶來的引流效果不斷減弱。

  在大眾産生審美疲勞之前,“高顏值”書店必須緊密圍繞書店的文化特色和圖書的選品特點,開展多元混合業態經營,讓圖書售賣從邊緣回到中心。在此,一些校園書店做出了較好的嘗試。此外,實體書店還要注重為大眾提供個性化服務。書店一定要保持“為好書尋找讀者,為讀者發現好書”的初心,為大眾讀書生活提供專業、優質的服務,這樣才能培養顧客的閱讀習慣,增強其對書店的認同度。

  新型實體書店可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優勢,對不同消費者的閱讀習慣進行分析,獲取每一位客戶的深度需求,從而對消費者畫像。當前,一個書店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讀者更多的個性化需求已成為衡量其附加值的重要標準之一。這就必須加強對書店從業人員的培訓。實體書店應通過業務交流和培訓,構建起複合型人才培養體系,提高書店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和職業水準,讓其深度認可書店的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自覺成為書店文化特色的一部分,這樣才能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高品質服務。

  無論如何,政策及資本助力之下的實體書店“開店熱”,無法讓實體書店真正“脫困”,因為真正需要拯救的不是實體書店,而是國民閱讀的氛圍和環境。探索出以書為本位的可持續經營模式,讓大眾既要“走進來”也要“留下來”,將“顧客”變成“讀者”,將“流量”轉化為“銷量”,才是書店的本質和終極目標。如此,方能真正培育出適合書店生存的人文土壤。

  (作者:張華 劉滿元,均係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編輯)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