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評論員觀察:禮讚豐收 致敬奮鬥

2019-09-26 08:5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慶祝豐收節,既是致敬一代又一代勤勞勇敢的中國農民,更要賡續傳揚他們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品質

  今天的豐收節,不僅是文化符號、價值平臺,更是我們實現鄉村振興、邁向全面小康社會的精神“充電站”

  “農業根基穩,發展底氣足。”在第二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農民和工作在“三農”一線的同志表示誠摯問候,指出“三農”領域的成就,是全黨全國上下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廣大農民和農業戰線工作者辛勤勞作的結果。

  在山東惠民縣的“2019沿黃現代農業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沿黃地區如何有效推動現代農業建設展開熱烈討論;在廣東龍門縣的龍門絲苗米文化節上,客商在名特優新農産品展示展銷區流連忘返;在河北易縣“戀鄉太行水鎮”,人們參加剝玉米、剝花生大賽,體驗勞動的快樂……第二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各地紛紛舉辦活動,表達著豐收的喜悅,為秋日增添了亮麗的色彩。

  再過幾天,我們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週年。今年的豐收節,更加顯示出特殊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農民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都作出了重大貢獻。”從率先在農業領域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到培育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從小崗村“大包乾”打響改革第一槍,到農村集體經濟在經濟體制改革中率先突圍;從農村成為現代化的“穩定器”“蓄水池”,到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回首70年壯闊征程,共和國的史冊上,鐫刻著農民的奉獻。我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我們慶祝豐收節,既是致敬一代又一代勤勞勇敢的中國農民,更要賡續傳揚他們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品質。

  農耕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如何讓一個全國統一的節日持續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觀察今年豐收節,不難發現辦節思路方面的一些變化:原則上不舉辦全國性的主會場和分會場活動,而是把重心進一步下沉到縣、鄉、村,著力提高農民的參與度和基層的覆蓋率,提升節日的影響力和內生動力。比如,有的地方舉辦農業技能大比武,一展“好把式”的風采;有的地方將傳統活動與豐收節巧妙融合,豐富節日的內涵。事實證明,堅持以農民為主體,提高節日活動的參與性、互動性,才能讓豐收節真正走進農民日常生活、走進人們心裏,成為各地農耕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豐收,意味著創造價值、提升價值。把豐收節辦得更好,關鍵要在價值上做增量。進而言之,既應以節日為契機增加農民收入,還需要以節日為平臺,讓城裏人發現農村之美,讓全社會感受豐收的喜悅。今年的“慶豐收消費季”活動,與品牌強農戰略、“網際網路+”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等相結合,為農民打開了市場、為市民豐富了餐桌,産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農産品和服務消費升級,不斷培育和拓展節日市場,才能讓豐收節為全社會創造更多價值,煥發出蓬勃生機與活力。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對新時代的農民來説,豐收早已不局限于物質層面,更包括精神世界。今年的豐收節,不少反映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動令人眼前一亮。例如,徵集書法、繪畫、攝影等農民藝術作品,推選“十大農民歌王”“十大農民藝術團隊”等。2019年度“全國十佳農民”的揭曉,展示了紮根基層、深耕農業、服務鄉村的先進典型,有利於更好激發廣大農民的創新創業熱情。今天的豐收節,不僅是文化符號、價值平臺,更是我們實現鄉村振興、邁向全面小康社會的精神“充電站”。

  豐收節是年輕的節日,也承載著古老的情懷。把豐收節辦得越來越好、越來越紅火,大力弘揚中華農耕文明,彰顯鄉村價值,我們就一定能奏響“禮讚豐收、致敬奮鬥”的時代強音,營造全社會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濃厚氛圍,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匯聚強大合力。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25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