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學好黨史國史 築牢共同體意識

2019-09-24 18:07:0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任何一個國家的今天都來自昨天。只有了解一個國家從哪來,才能弄懂這個國家今天怎麼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也才能搞清楚這個國家未來會往哪去和不會往哪去。”學習歷史,特別是學習黨史國史的意義就在於此,即能讓我們正確理解“我是誰,我從哪來,會到哪去”。只有正確理解“我是誰”,才能從共同的歷史記憶中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只有正確理解“我從哪來”,才能從歷史的必然性中強化愛黨愛國意識;只有正確理解“我會到哪去”,才能在鑒往知來的智慧中,吸取力量、堅定信心、增強定力。

  學好黨史國史,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歷史記憶是自我理解與自我認知的基礎。一個國家、民族、政黨,一旦忘卻了自己的歷史,便會因失去自我理解與自我認同的基礎,而失去自我維繫的共同體紐帶。國史是維繫國家成其所是的根源與血脈。因此,學好黨史國史,堅定正確的歷史觀,維護好我們的共同記憶,築牢國家和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義且關乎全局的大事。我們的黨史,是中國共産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不懈奮鬥的歷史;我們的國史,是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共同記憶史,是五千多年來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休戚與共、血脈相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記憶。儘管中華民族的自覺意識到近代才開始覺醒,但作為自在的中華民族已形成並綿延了數千年。在這數千年不絕如縷的繁衍中,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鬥,創造了璀璨的中華文明,內化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形成了共同記憶,融入我們血脈之中,鑄就了我們的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維繫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偉大力量。學習黨史國史,就是要堅定這樣的歷史觀,維繫這樣的共同記憶,築牢這樣的共同體意識。

  學好黨史國史,增強愛黨愛國意識。歷史發展自有其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到今天絕不是偶然的,自有其歷史的必然性。近代中國遭遇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救亡圖存成為了一時之急務,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強國富民成為了中華民族必須面對的歷史任務。為了完成這兩大任務,中華兒女苦苦探索,先後提出了各種發展方案,結果都在實踐中一一失敗了。只有中國共産黨登上歷史舞臺,肩負起這一歷史任務,經過艱難曲折的探索和艱苦卓絕的奮鬥,才最終帶領中華民族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新紀元,這一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充分彰顯了“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和發展中國”的歷史真理。當然,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到今天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她在艱難曲折的探索中也經歷了諸多挫折和失敗,但她“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始終不渝,並能在不斷自我革命中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不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學習黨史國史就是要通過把握歷史規律,深刻認識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産黨、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道路,以及改革開放的必然性,從歷史與現實的比較中深切認識到中國共産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體會到今天的輝煌成就多麼來之不易,進而對黨情國情有更加清醒的認識,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信心,增強知黨愛黨、知國愛國的意識。

  學好黨史國史,汲取治國理政的智慧。“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學習歷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歷史述的是治國理政之大道,能給當下以鏡鑒和警示,予未來以啟迪與燭照。因此,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清醒劑”,是最好的教科書、最好的老師。勘透歷史,便能夠把握大道,汲取智慧,看清前途,增強定力,堅定信念,開創未來。

  首先,通過學習黨史國史,把握歷史發展規律這一大道,能夠洞悉歷史發展的方向,看清各種發展道路與社會制度的前途,從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進而在各種艱難險阻面前保持治國理政的戰略定力。

  其次,一個國家的治理模式必定根植于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之中。通過學習國史,深入了解中國延續數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總結蘊藏其間的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和智慧,有助於探尋出更加適合我們自己的治理路徑與方法。當代中國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只能從中國的現實條件出發,通過汲取傳統治國理政的經驗與智慧,並在吸收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綜合進行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換,才能更好實現。

  最後,學好黨史國史,有利於凝聚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磅薄力量,以更加堅定的信念、更加持久的動力,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繼續奮鬥。

  (本文係教育部高校示範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優秀教學科研團隊建設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測評方法研究”(18JDSZK02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師範大學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