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我國已成為最具活力的新興寄遞市場

2019-09-18 11:1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9月1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中國郵政業改革發展成效發佈會上,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郵政業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郵政體系已成為國家戰略性基礎設施和社會組織系統。郵政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推動流通方式轉型、促進消費升級的現代化先導性産業,在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基礎作用。

  馬軍勝介紹,1949年,我國郵政業務總量僅1.6億元,到2018年,全國郵政業務總量達12345億元,增長了7700多倍。快遞服務從無到有,業務規模連創新高,快遞業務量從1988年的153萬件增至2018年的507億件,年均增速高達41.5%。2018年,全國完成快遞業務收入6038億元,佔郵政業務收入比重達76.4%。我國已經成長為世界上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興寄遞市場,包裹快遞量超過美、日、歐等發達經濟體總和,成為世界郵政業的動力源和穩定器。

  基礎設施持續完善。經過70年大規模建設,目前已基本形成航空、鐵路、公路等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綜合利用,連接城鄉、覆蓋全國、連通世界的現代郵政和快遞服務網路。

  “經過70年不斷發展,如今,郵政業生産運營效率持續提高,科技應用水準顯著增強,新業態不斷涌現,企業實力大幅提升,與關聯産業銜接更加緊密,行業高品質發展的成色更純、底色更亮、根基更牢。”馬軍勝介紹,到2018年,全國建成200多個智慧化分撥中心,電子運單使用率超96%,極大提高了各環節處理效率;32萬組智慧快件箱投入運營,箱遞率提升至11.3%。

  郵政業服務民生能力持續增強。經過70年努力,郵政普遍服務的可及性、均衡性不斷提升,快遞服務遍佈城鄉並開始向村一級延伸。數據顯示,到2018年,全國共建成村郵站17.8萬個、“郵樂購”站點61萬個,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超過95%,建制村直接通郵基本完成。

  近年來,我國郵政業特別是快遞業務發展快、變化大、賦能強,給老百姓帶來了極大便利,也給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極大支撐。但由於行業發展太快,市場需求剛性太強,各方面政策供給和生産要素供給沒有及時跟上,行業還存在很多問題和短板。

  如何補短板、強弱項?馬軍勝表示,下一步,要重點推進“兩進一齣”工程。一方面,推動快遞包裹進廠,促進郵政快遞企業與先進製造業緊密融合,實現工廠採購零配件就像網購一樣方便;另一方面,要促進快遞進村,快遞要儘快下沉到行政村,打通農村最後一公里。同時,要促進快遞出海,推動郵政快遞企業“走出去”。(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吉蕾蕾)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