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為祖國而擔當——記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中南大學教授桂衛華

2019-09-11 12:04:00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字號

  眼前的高爐似乎成了難以跨越的障礙,卻激發了桂衛華和同事們的鬥志。

  高爐煉鐵是鋼鐵製造的關鍵工序,佔生産綜合能耗的六成以上。要實現節能增效,第一道難題是如何掌握高爐運作時的各種參數。

  桂衛華打算給巨大的高爐做一個類似于觀察人體病灶的“內窺鏡”。

  桂衛華的博士研究生陳致蓬告訴記者,高爐空間密閉時,爐頂溫度達200℃以上。高爐內傾瀉而下的鐵礦石和瀰漫的粉塵,都是“內窺鏡”正常運作將遇到的難題。10多年前,美鋼聯公司斥資3000萬美元做過類似的研發,但以失敗告終。

  “做科研,沒有一個問題是低垂的蘋果。”桂衛華骨子裏藏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他和學生們説,打算“死磕”到底。

  陳致蓬領命而行,通過建立爐頂粉塵顆粒的運動軌跡模型,借助數值倣真技術,終於找到了近距離取像設備的最佳安裝區。他們計劃利用合作企業柳鋼的高爐檢修期,在短短20多個小時內在高爐上開個口子,將他們研製的“內窺鏡”放入計算好的安全位置,此後高爐正常運作,“內窺鏡”監測各項參數,並傳送回電腦。

  理論上,這個方案很完美,但合作企業卻遲遲不敢答應。因為高爐內滿是一氧化碳,如果不小心泄漏,中毒者性命難保。若氣體大面積泄漏,將會釀成大災難。

  桂衛華及其團隊成員與柳鋼20多個部門的領導及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多次研討論證,講意義、陳利害,並拍胸脯保證。最後,在國家重大利益面前,所有人都豁出去了。

  2014年4月,當桂衛華看到電腦上傳來“內窺鏡”拍到的影像時,他高興地拉著從高爐上下來的滿身爐灰的陳致蓬,像孩子一樣跳起來。

  “平行低光損背光高溫工業內窺鏡”橫空出世,大型高爐煉鐵過程運作資訊的高性能監測從理想照進了現實。不斷得到改進的高爐“內窺鏡”,至今已是第七代了。

  自1978年進入中南大學以來,桂衛華忙碌的腳步就從未停過。作為國內著名的有色金屬工業自動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的研究領域主要是有色冶金自動化。幾十年裏,他率領一批又一批學生,攻克了科研路上的道道難關。

  有色金屬工業是製造業的基礎産業之一。我國是有色金屬工業大國,改革開放以來,産量和消費量連續16年居世界第一,但代價也相當驚人:能耗佔全國製造業總能耗的7.67%,廢氣排放量佔全國總排放量的5.94%,危險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佔全國總排放量的21.55%……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國有色冶金自動化的水準低。

  作為這一專業的學者,桂衛華深感責任重大。

  30多年後,他在給00後大學生上黨課時,闡釋了他的“個人擔當”和“國家擔當”,他説:“只有我們每個人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

  但他口中“小事”,要真正做好簡直比登天還難。

  有色金屬的冶煉及加工,多在高溫、高壓、密閉的冶金爐窯中進行。例如,當年西南鋁業生産大型高強度鋁合金構件的淬火爐是“國寶”級,在國務院還有備案,操作工人都是精選的。

  上世紀90年代,西南鋁業承接了大型高強度鋁合金構件的生産任務。但由於其形狀複雜、成型精度要求高、變形力大、熱處理難,加之構件製備裝備的自動化技術跟不上,産品品質一直過不了關。

  桂衛華和同事們一頭扎進了位於重慶的西南鋁業集團。

  “國寶”級的淬火爐裏,一個小元件總是壞,導致淬火溫差無法把控,産品品質上不去……一大堆難題讓桂衛華和他的同事們痛苦不已。現場一次次地調研、測量、實驗,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重來。

  不知熬過了多少不眠之夜,桂衛華和團隊成員成功研製出萬噸模鍛水壓機和大型立式淬火爐智慧控制方法,使我國大型航空航太構件製備自動化技術水準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為相關企業成為波音公司的供應商提供了支撐技術,每年為企業創效高達2980萬元,並獲得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極少有人知道,為了掌握這套技術,桂衛華他們努力了14年。類似這樣動輒耗時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科研項目,桂衛華和他的團隊經歷了許多次。

  在中南大學民主樓前的空地上,立著一塊呈翻開書本狀的石碑,書頁上刻有“求實”二字。這是中南礦冶學院(中南大學前身)1978級全體研究生在入學30年之際送給母校的禮物。

  桂衛華便是其中一員。40多年來,他從求學者變成執教者,從青蔥少年成為學生的領航人。

  他説,他一輩子只做了兩件事,一是科研,一是育人。

  “他招學生,最看重人品。”中南大學自動化學院黨委書記王一軍説,他對學生“德”的要求遠遠高於技術。

  桂衛華認為,如果自己也算有所成就的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自己有信仰、有追求,求實努力,以國家重大需求為己任。“為國家搞成一件事,比得嘉獎還高興。”他説。

  1995年,桂衛華的學生陽春華評上副教授,開始獨立承接項目。初戰他便遇到“硬骨頭”:汽車起動機發電機的電器設備品質檢測。桂衛華總來詢問項目進展,幫著做實驗,甚至自己趴在櫃子底下接電線。

  中國的有色冶金企業大多建在偏遠地區,生産環境惡劣而且危險性高。桂衛華曾經帶隊去山西做乳化炸藥全自動連續生産線項目。他們吃住都在一個遠離縣城的山村工棚裏,每天靠醬油泡刀削麵、饃饃度日。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他們一看到刀削麵和饃饃就想吐。

  如果説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求真務實的科研態度是桂衛華送給學生的寶貴財富,那麼他給予學生的愛與陪伴,則從另一個方面詮釋著為人師者的責任與擔當。

  “桂老師在學術上的敏銳度和洞察力,一般人難以企及。每一次對話,他都有真知灼見,都能直擊痛點,讓人有一種撥雲見日的感覺。”在讀博士研究生楊超感激桂衛華傳授給他的一切。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謝永芳是桂衛華招收的第一個博士研究生。出生於貧寒之家,加上兄弟姐妹眾多,謝永芳的求學之路並不順暢。急於改變家族命運的他,碩士研究生一畢業就隻身南下廣州工作。桂衛華覺得這樣的好苗子就這麼放棄學術生涯實在可惜,於是鼓勵他繼續讀博深造。

  考上博士以後,桂衛華自掏腰包拿出兩萬元,用於謝永芳的學費和生活開支,還用科研津貼資助謝永芳,直到其博士畢業。

  秉持著嚴謹治學的科研精神和求真務實的人生態度,桂衛華為我國有色冶金自動化領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高層次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丁榮軍、中國一汽總經理奚國華、西南鋁業集團副總經理李迅、中鋁中州鋁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牟學民、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馮江華……

  他們在一起,就像一束光簇擁著另一束光,照亮著祖國的未來。

  作者:承志 洪克非

[責任編輯:全志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