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東南亞主流網媒採訪團參觀港珠澳大橋,説了這些心裏話……

2019-09-07 09:42:00
來源:羊城派
字號

  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繼三峽工程、青藏鐵路之後的又一中國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究竟有何魅力?在去年10月通車後,港珠澳大橋車流、人流情況如何?

  9月6日,風和日麗,伶仃洋海域碧波盪漾,“活力灣區 世界共用——東南亞主流網路媒體灣區行”大型聯合採訪活動來入境珠澳大橋。

  此次活動是省委網信辦首次邀請來自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主流網路媒體到廣東省進行採訪報道。

  “復興橋嘆盛世偉”

  早上9點,從珠澳口岸人工島出發,感受ETC自動收費的先進技術,途經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青州航道橋“中國結”、九洲航道橋“風帆塔”,江海直達船航道橋“海豚塔”處,採訪團到達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

  一路上的晴朗好天氣,天空不停起降的飛機,伶仃洋上穿梭船舶,吸引了不少採訪團成員紛紛轉換座位,拿起手機、相機記錄粵港澳大灣區的蓬勃活力。

  “到現在為止,港珠澳大橋使用人次突破千萬,單日高峰達13萬人次,日常平均達5萬人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向東南亞主流網媒灣區行採訪團介紹港珠澳大橋的基本情況。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使用壽命120年;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鋼結構橋梁,僅主體工程的主梁鋼板用量就達42萬噸,相當於10座“鳥巢”體育場或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

  實際上,採訪團成員對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的“威水”史並不陌生,但親身經歷後仍不由感嘆中國現代工程技術的力量。

  “復興橋嘆盛世偉”,祖籍重慶,來自泰國星暹傳媒的蘇靈逸有感而發,在車上即興賦詩港珠澳大橋賦。

  蘇靈逸説,親身來到大橋,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超級工程,“嘆為觀止、技術太強了”。而且這次探訪,還解答了她一直以來的一個小疑惑。在泰國時,她就好奇港珠澳三地駕車方向不同,將如何行駛?這次參觀她特意留意大橋來往的車輛。

  “沒想到這麼遠又這麼近”

  “沒想到這麼遠又這麼近”,馬來西亞光華日報網數位新聞組主任顏健品站在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上臨海眺望。他説,珠海、澳門、香港彷彿近在咫尺。尤其看著每幾分鐘就有飛機低空經過東人工島上空,到達香港機場,感覺特別近。

  “僅從報紙和網頁上獲取的資訊,無法體會這座橋多麼壯觀,又如何方便了粵港澳三地。”顏健品説,只有親身到現場才能感受這座橋的魅力。

  除了壯觀,港珠澳大橋帶給顏健品的還有安全感。顏健品説,當大巴車途經海底沉管隧道時,他仔細觀察窗外,整個行車體驗很好,打消了行前的一絲疑慮。

  顏健品説,中國橋梁技術力量強大。他所在的城市,馬來西亞檳城也有兩座橋,一座是韓國興建的,幾十年前。一座是現代化,是由中國人興建的。

  “海豚”造型鋼塔高105米,相當於35層樓高;隧道單個標準沉管節長180米,重達8萬噸,體量相當於一艘中型航母…

  港珠澳大橋建設者余立志在東人工島上,向東南亞網媒灣區行採訪團介紹了自己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故事。

  聽完余立志的故事,印度尼西亞《商報》副總編輯孫繼飛表示,填海技術在東南亞早已開展,他印象中,之前填海技術較強的國家是澳大利亞和日本,現在中國也是。

  更關注大橋未來發展

  孫繼飛説,親身實地採訪港珠澳大橋,他更在意這座橋連接港、珠、澳三地的獨特定位和未來的發展規劃。

  聽説東人工島正準備旅遊開發,孫繼飛建議,港珠澳大橋一定要和三地的景觀串聯起來,這樣才能吸引更多人。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副局長余烈表示,粵港澳放寬了投資類、人才類、捐贈類小汽車通行配額限制,預計未來港珠澳大橋交通量會逐步增加。

  目前,港珠澳大橋觀光旅遊方案設計已經悄然啟動,正在打造一條以東人工島為核心的旅遊觀光線路。不久的將來,港珠澳大橋可以敞開懷抱,讓更多人近距離地欣賞它的雄姿。(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