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70年來新中國財政收入增近3000倍 民生支出不斷增長

2019-09-05 16:00: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財政收入從1950年的62億元增至2018年超過18萬億元,增長2900多倍;財政支出從68億元增至22萬億元,增長了3200多倍。翻開國家大賬本,從建國初期的“生産建設型財政”,到改革開放後的“民生財政”,70年“國家賬本”的變遷,折射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方位的成就。

  財政收入,是國家財力的象徵,更是經濟發展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財政十分困難。1950年全國財政收入僅為62億元,1978年增加到1132億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財政收入大幅增長,1999年全國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0億元。進入新世紀後,財政收入實現連續跨越,2012年達到117254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財政收入繼續保持較快增長,2018年達到183352億元。1951年至2018年全國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2.5%,其中1979年至2018年年均增長13.6%。

  強大的財力為促進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近年來,隨著公共財政體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國家賬本”與老百姓生活關係越來越密切。“三農”、教育、醫療、社保、住房等各項事業的發展,都能看到財政資金的身影。

  以教育支出為例,1978年我國用於教育的財政支出僅為75.05億元。1998年後,隨著我國公共財政框架的逐步建立,教育成為財政的重點保障領域,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等一大批具有重要意義的教育財政制度紛紛出臺。

  “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例,2012年達到4%”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此後財政教育投入持續大幅增加,並於2012年如期完成4%的目標任務,實現了財政教育投入歷史性增長。

  站在4%的新起點上,各級財政繼續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重點投入,優先保障。自2012年以來,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連續7年保持在4%以上。

  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國科技發展再次提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而這些歷史性轉變和巨大成就背後,也離不開財政扶持力度的不斷加大。

  2017年,國家財政科技撥款為8383.6億元,是1980年的130倍,1981年至2017年年均增長14.1%。一系列引導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的政策實施效果凸顯。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和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的企業分別達到2.44萬家和2.42萬家,分別是2009年的3.3倍和3.5倍,減免金額分別達到570億元和1062億元,對鼓勵和引導企業開展研發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

  財政資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也要告之於民。近年來,政府預算報告,越來越公開透明,績效評價也越來越凸顯。

  “從起步階段粗糙的國家概算,到日益完善的政府預算體系,預算制度的現代化進程在加快。‘國家賬本’的管理日益規範化。”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預算改革沿著建立現代預算制度的目標前進,全面規範、公開透明且有約束力,注重績效管理。“沒有預算,就不能有支出,這樣的觀念深入人心。”在年度預算的基礎之上,推行中期財政規劃,探索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預算管理更具科學性。全口徑預算管理下,政府可支配財力統籌的基礎數據更加充分。

  國家賬本,不僅記錄著國家各項事業資金“從哪來,到哪去”的路徑,同時也傳遞著舉國關注的國計民生資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澤彩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縱觀70年,圍繞著社會經濟發展目標,我國財政制度歷經五次轉型,與之相對應,每一個階段“國家賬本”也呈現出不一樣的特點。

  一是1949年至1952年的過渡型財政制度。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的首要任務是重塑社會經濟秩序,撫平戰爭創傷,抑制惡性通貨膨脹,國家關注的重點由解放戰爭向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轉移。

  二是1953年至1978年生産建設型財政制度。當時國家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時期,主要任務是把我國從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建設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強國,為此,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聚焦于國家經濟建設上。

  三是1979年至1993年有計劃商品經濟時期的分灶吃飯型財政制度。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實現釋放經濟活力,調動發揮地方政府與企業的自主權與積極性的經濟發展目標,生産建設型財政制度下的“大鍋飯”財政開始轉型,“分灶吃飯”型財政應運而生,這是在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從計劃經濟財政向市場經濟財政過渡的階段。

  四是1994年至2013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共財政制度。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財政的重心也從以往的生産建設領域轉移到社會公共需要領域。

  五是2013年至今國家治理視野下的財政制度。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拉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序幕。目前,我國已基本搭建起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現代預算制度為基礎,以稅收制度和財政體制為支柱的現代財政制度主體框架。

  進入2019年,在推出近兩萬億元規模的減稅降費,積極財政“加力提效”的背景下,今年的“國家賬本”又呈現出新的亮點。

  翻開2019年國家賬本: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約19.25萬億元,加上調入資金及使用結轉結余,收入總量為20.76萬億元。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52萬億元。在2019年財政支出中,教育支出依然佔據“大頭”。2019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達到3.48萬億元。在提高養老保障方面,從2019年1月1日起,按平均約5%的幅度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

  王澤彩告訴記者,財政收入的增長,既有可能是經濟發展的成果,也有可能來自於增稅性政策。但分析近年來稅收政策運作情況和相關稅收收入數據,可以看出財政收入的增長主要是經濟發展成果的反映。今年財政收入增速扭轉放緩趨勢的成績,是在繼續推進減稅降費的大背景下取得的。從收入結構看,財政收入品質也明顯提高。與此同時,助力打好三大攻堅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支援創新能力提高、保障重點民生等都是財政支出的重點,預算績效管理逐漸呈現全方位格局,一個“依法用好百姓錢”的預算績效管理新機制,已然越來越清晰地向我們走來。

  (記者 孫韶華 實習生 吳宇翔)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