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探秘中國硬“核”力量 揭開宇宙魔方藍光之謎

2019-09-02 18:28:00
來源:環球網
字號

  【環球網報道 記者 劉舸歡】27日,環球網官方微博發佈了一條核反應爐啟動瞬間的視頻,那充滿科技感的藍光瞬間就讓網友聯想到了漫威科幻電影裏的“鋼鐵俠”“宇宙魔方”等概念。

  就像鋼鐵俠胸前的反應堆能為他的盔甲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一樣,動圖中展示的是中國中核集團原子能院游泳池式核反應爐的啟動瞬間,它産生的能量是核能。

  從談“核”色變到變“輻”為“福”

  説起核能,大部分人的印像是這樣:

  的確,核能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意義非凡,回顧漫長的歷史,在國際社會上,掌握它,就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話語權。

  而近年來,核能除了軍事上的應用,也逐步邁向“親民路線”,其應用越來越貼近百姓生活,離人們最近的,就是核電了。核電是一種將核能轉換為機械能再轉換為電能的發電模式,主要依靠反應堆內核燃料燃燒發生大規模鏈式裂變産生能量。

  近年來,隨著環保任務的日益繁重,核電廠承擔起了“綠色發電”的重任。與傳統火力相比,核能功率高且不産生污染氣體。據計算,1千克鈾-235(核燃料主要構成元素)全部裂變時産生的原子能相當於2700噸煤完全燃燒時釋放出的能量!就像環環在微博中提到的:“親民,是它最大的特點;供暖,是它最想為人民做的事”。有了它,北方供暖季的藍天白雲,指日可待!

  核電之緣起——走進核電“糧倉”

  核電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了尋找答案,小編首先來到了位於包頭的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又稱二0二廠)。這是一座集研發與生産為一體的現代化工廠,始創于1958年,是我國第一個核燃料元件廠,也是當前核燃料元件品種最多、技術路線最全的一座核燃料元件廠。

  通俗來説,核燃料元件之於核電廠,就好比煤炭之於火電廠;核燃料元件廠,就好比核電廠的一座“糧倉”。在這裡,就研發、生産、並貯存著多家核電站的“食糧”。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在中核北方展覽館,上世紀60年代建廠以來二0二廠實現創新發展的艱苦歷程以及員工團隊貫徹始終的核工業精神,給小編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小編先後參觀了重水堆核燃料元件廠、壓水堆核燃料元件廠、AP1000核燃料元件廠及高溫氣冷堆核燃料元件廠。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核北方高溫氣冷堆核燃料元件生産線,該條生産線是以清華大學球形核燃料元件製造作為依託,是我國完全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全球第一條具有第四代核技術特徵的工業化規模燃料元件生産線。

  “這裡有國際上最先進的核心技術”,高溫氣冷堆元件廠黨總支書記宋君武在介紹球形燃料時表示,“在二氧化鈾核芯外面有4層包覆材料,確保不會發生泄漏事故。高溫氣冷堆球形元件具有安全性好、效率高、高溫供熱等技術優勢。”

  高溫氣冷堆核燃料元件生産線的建成投産,標誌著我國實現從“拿來主義”到“引領世界”的質的飛躍。

  都聽我的,核電安不安全我説了算

  參觀完了“糧倉”,記者又來到了位於江蘇連雲港的中核集團江蘇核電田灣核電站。該核電站坐落于連雲港港旁,靠山望海,風景宜人,15分鐘車程以外就是著名的旅遊景區。

  這座核電站規劃建設8台百萬千瓦級壓水堆核電機組,是中俄兩國政府加深政治互信、發展經濟貿易、加強國際戰略協作、共同推動中俄核能合作的標誌性工程。但它最大的特點,還是落在人們最關心的問題上——安全。

  田灣核電站是國內首個採用雙層安全殼的核電站。雙層安全殼為周圍環境提供了雙保險,且內安全殼採用後張預應力鋼纜系統,大大提高安全殼的承壓能力;外殼能夠抵禦地震、龍捲風和小型飛機等外力的撞擊。

  它還是國際上首次設置了堆芯熔融物捕集器的核電站,捕集器主要功能是在嚴重事故下收集並冷卻堆芯熔融物。此外,記者還領略了我國核電站首次引進的全數字化儀控系統,該系統相當於整個核電站的“中樞神經”,為核電站安全、可靠、高效地運作發揮重要作用。

  田灣核電站核安全處劉紅元比喻道:“我們員工在核電站工作一年受到的輻射,還不如接受一次X光照射的輻射大。”核安全是核工業發展的靈魂,也是百姓關心的頭等大事。江蘇核電在乏燃料處理、環境保護、應急安全設施等方方面面彰顯著對核安全的重大重視。

  據介紹,田灣核電站已實施部分産業扶貧和基建民生項目,後續還將計劃實施修路、村民廣場、路燈亮化等幫扶項目。

[責任編輯:劉洪羊]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