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激勵四類投資、助力新增長極,金融委三箭齊發增強經濟韌性

2019-09-02 10:14:00
來源:第一財經
字號

  中國經濟韌性再加強!

  為了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探索建立投資項目激勵機制、整頓金融市場亂象,剛剛,金融委發聲了!

  8月3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金融委”)召開會議,研究金融支援實體經濟、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強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等問題。

  會議表示,要進一步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堅持穩中求進,以科創板改革為突破口,加強資本市場頂層設計,完善基礎制度,提高上市公司品質,紮實培育各類機構投資者,為更多長期資金持續入市創造良好條件,構建良好市場生態,增強資本市場的活力、韌性和服務能力,使其真正成為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助推器”。

  高度重視四大領域及新增長極地區

  破解當前經濟發展突出矛盾和問題的關鍵,離不開一系列制度和環境的支援,資本市場改革有助於增強市場信心。

  會議提到,“要充分挖掘投資需求潛力,探索建立投資項目激勵機制,支援願意幹事創業、敢於擔當、有較好發展潛力的地區和領域加快發展。高度重視基礎設施、高新技術、傳統産業改造、社會服務等領域和新增長極地區的發展。”

  西南財經大學普惠金融與智慧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文對第一財經表示,所謂激勵機制,不簡單是刺激投資的量,更重要是強調投資的方向與品質,此次會議明確了接下來的四大方向。

  “應該來説,激勵一方面是針對地方政府,另一方面也是對微觀企業主體的激勵,這種激烈可能包括稅收減免、配套資金等諸如此類的激勵。”陳文稱。

  “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國‘三去一降一補’、政府‘放管服’等供給側改革成效正在顯現,經濟增長韌性進一步增強,在鼓勵投資的政策刺激下,圍繞上述方向的投資機會尤其值得特別期待。”陳文也表示。

  近日,記者從中國證監會獲悉,資本市場深化改革方案已經基本成型,A股市場即將在一系列基礎制度改革、法治保障、上市公司品質、長期資金入市等方面迎來連串重磅利好。

  此前,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表示,從資本市場角度來講,現在的方向是正確的。還是需要在上市公司制度上做出改變,註冊制和市場化嚴格的退市制度相結合是很重要的一點。另一方面加強上市公司的管理,特別是公司治理的建設,資訊披露是建設好資本市場的重要前提,只有真正改變微觀基礎,可能在未來才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資本市場,一個好的資本市場。

  下一步要通過資本市場保持經濟進一步增長

  隨著貿易摩擦影響反映至宏觀經濟層面,中國經濟的未來的走勢備受關注。儘管當前外部環境複雜,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中國經濟的韌性正逐漸增強。

  去年,央行行長易綱就對媒體表示,金融風險是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重中之重。目前宏觀杠桿率穩住了,國有企業的杠桿率持續下降,地方政府的負債可控,中國經濟在穩杠桿的同時,更實現了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

  此次會議指出,要繼續實施好穩健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把財政政策與貨幣金融政策更好地結合起來。金融部門繼續做好支援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相關工作。

  “杠桿已穩,會議提到的把財政政策與貨幣金融政策更好地結合起來、資本市場改革等內容,意味著下一步要通過資本市場來保持經濟進一步的增長。”陳文稱。

  此外,會議還強調,要大力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健全資本市場法治體系,加快修訂相關法律法規,強化法律責任追究,大幅提高違法成本,嚴厲查處近來出現的各種欺詐違法案件,為滿足人民群眾財富保值增值等多元訴求營造良好的市場生態。

  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此前,金融領域違法成本過低,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方面造假太多了,給投資人、資本市場造成了很大影響。‘加快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意味著,下一步,(監管部門)有可能提高立法,使違法成本變高。”

  (原題為《激勵四類投資、助力新增長極,金融委三箭齊發增強中國經濟韌性》)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