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邊疆黨旗紅】廿余載守初心 高榮帶地東村創多項“第一”

2019-08-30 20:40: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北京8月5日電(楊曉波)出生於1970年的高榮是墨脫縣背崩鄉地東村門巴族人,他從部隊退伍回來後,帶著從部隊學到的技能,帶領地東村創造了墨脫縣多項“第一”:第一個用上電的村子,第一個村學校,第一個鄉村診所,第一個水電站等。20餘年來,在各級黨組織的支援下,高榮堅守初心,帶領村子實現了脫貧致富。

  地東村黨支部書記、第一書記高榮向記者介紹村裏的情況。楊曉波攝

  高榮是背崩鄉科員,地東村黨支部書記、第一書記。地東村是背崩鄉大山深處的一個偏遠小山村,隸屬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墨脫縣。墨脫的藏語意為“隱秘的蓮花”,居住在此地的門巴族群眾,常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高榮1990年10月參軍,1993年從部隊退伍後本有機會在外發展。然而面對村裏路不通、電不通、吃不飽的困難狀況,年輕的高榮毅然決然選擇留在村裏,要改變家鄉的貧困面貌。

  他在部隊中學習掌握了小型水電站的發電原理,回村第一件事便是全身心參與林貢日水渠的修築中。到2001年,林貢日水渠初具雛形。如今,地東村農田灌溉支渠覆蓋全村80%以上的耕地,地東村的農牧民群眾從此靠人不靠天,依靠自己辛勤勞動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從1997年開始,村裏“能人”高榮被村民選舉為村支書。因工作出色,2013年被錄用為公務員,進一步激發出他的動力。“這是黨組織對自己工作的認可,更是百姓沉甸甸的期待。”高榮説。

  高榮在林貢日水渠的修築中發現,地東村海拔落差大,適合發電。於是,他運用水力發電原理,帶領全村農牧民群眾通過拆解設備、分批運送、到點組裝的模式,將挖掘機、發電機等設備翻山越嶺運送到了地東村。在運輸機械設備的過程中,他和村黨支部成員始終在第一線,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做到每一次運送都由村幹部、黨員帶隊。2005年,地東村建成了墨脫縣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水電站。從此,地東村100多戶農牧民群眾告別了黑夜,百姓家的擺設中添置了電氣設備。

  2016年12月,地東村公路建成通車,標誌著地東村迎來了發展新時期。不停留在已經取得的成績,高榮在村黨支部黨員大會上明確提出:“這幾年,全縣兄弟村陸續通車,這對地東村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地東村過去取得的‘第一’,僅僅是過去,若不思進取,沉醉於過去,必將被超車,並遠遠地甩在後面。”

  此時,醫療和教育成為高榮心裏最掛念的事。村裏沒有衛生室,他自己去縣裏學習基本醫務技能,沒有醫藥物資,他去各級政府爭取,去部隊找老戰友想辦法,就這樣把村衛生室建成了,極大解決了村民看病的基本問題。高榮告訴記者,現在家裏邊最多的書就是醫療方面的。

  高榮與村裏幼兒園師生合影。高榮供圖

   同時,為了解決適齡兒童上學等問題,他一面籌集80萬元建成幼兒園,一面積極動員村民,把適齡孩子送來上學。目前,這所幼兒園已有兩名專職教師,地東村的學前兒童不出村也可以獲得學習的機會。

  此外,為了讓群眾早日脫貧,高榮想方設法解決村裏人才匱乏的問題,積極勸説從村裏走出去的大學生回鄉參與建設。在集體經濟發展中,高榮堅持“扶智”與“扶志”並舉,立足於地東村特殊的氣候條件,探索亞熱帶種植業、漁業發展,帶領群眾建設香蕉種植基地、檸檬種植基地、加巴熱米基地和魚塘基地等,多層次、多途徑提升農牧民群眾收入。

  據介紹,2018年地東村群眾增收50余萬元,每人平均增收5000余元。全村曾有9戶29人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到2018年僅剩餘1戶1人為喪失勞動力的孤寡老人,且已納入社會保障兜底,最終於2018年10月實現全村脫貧。

  平時即使與父母住在同一個村,他回家看望父母的時間都很少。“盡孝父母,我做得不夠好,也沒送過啥東西,但村裏面的事情,缺一點東西,缺一點錢,我都要支援,都會去幫忙。父親説只要你幹得好,把這個村建好,他就什麼怨言都沒有。”高榮告訴記者。

  2019年6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和“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高榮當選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

  “這將激勵我戒驕戒躁、再接再厲,繼續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努力在本職崗位上創造更加出色的成績,將這份為人民服務的堅守、讓人民滿意的情懷傳承延續。”高榮説。

[責任編輯:李奕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