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把“以人民為中心”貫穿城市發展始終

2019-08-30 16:32:00
來源:長城網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期間強調,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讓群眾過得更幸福。

  8月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蘭州市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沿步道察看黃河兩岸生態修復和景觀建設情況。新華社記者 王曄 攝

  建設宜居城市,提高居民生活品質,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關注的事。他多次強調,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龍頭”,對城市未來發展而言,城市規劃是藍圖,水準高低直接體現了城市發展水準。

  綜觀一些城市的發展歷程,一屆政府一個規劃、拔苗助長、急於求成等亂象並不鮮見。究其根源,缺少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規劃缺乏延續性是主因。

  “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以規劃先行引領城市科學發展,確保工作成效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必須以實出發,落在實處。

  廣陽谷是北京市建成的第一片城市森林,與天安門直線距離只有3公里。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城市建設歸根到底是要為居住其中的居民服務,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化的管理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都極為重要。

  要看到,隨著城市化進程高速發展,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群眾的價值認同感和心靈歸屬感愈發被擺在了重要位置。這其中,交通、住房、醫療、環境、基礎設施等與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都是需要著力的地方。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務狀況是重要評判標準。”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這一理念應當貫穿始終。

治理前(圖左)後(圖右)的蘭鐵泵站。(拼版圖片)中國甘肅網記者 任磊 攝

  而如何才能讓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離不開“繡花功夫”的擔當和體現。

  無論是宏觀上的制度供給,還是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決,就是將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城市的宜居感也正是于這樣的細微之處見真章。

  既要善於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智慧化,又要通過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細化水準,繡出城市的品質品牌,為民服務的城市管理才會不失溫度。

  此外,城市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載著地方文化、記錄著歲月的變遷,是城市的個性所在,也是群眾的鄉愁寄託。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利用的關係,應當是城市建設者關注的重點。

  借鑒歷史,“毀掉許多古建築,搬來許多洋建築”的現象之所以飽受詬病,無不是因為只顧眼前的一些經濟利益,無形中讓群眾失去了對生活的地方“文化記憶”的延續。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産”,這不僅體現在拒絕“千城一面”,更體現在“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現實問題解決過程中。

  城市建設是一場永不停歇的接力,核心應當是“人”。規劃更科學、管理更精細、服務更細緻,以人為本,宜業宜居,讓生活更美好。(蘆靜)

[責任編輯:李奕均]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