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教培機構製造焦慮,“劇場效應”讓家長被“綁架”

2019-08-30 08:21: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孩子四歲,英語詞彙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夠?”

  “在美國肯定夠了,在海澱區肯定不夠。”

  暑期裏,微信朋友圈的一段文字讓何海(化名)莫名焦慮。

  這是別人眼裏的段子,卻是何海正要面對的現實。何海的兒子剛過完7歲生日,轉眼就要上小學,他的英語剛學到字母“X”,而和他一起上課外班的幼兒園中班的孩子,有的已經能用英語講故事。何海滿心焦慮。

  在“暑假逆襲”“彎道超車”“上課外班‘搶跑’才可能贏在起跑線上”的喧囂聲中,各種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涌現。

  7月2日,教育部在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中小學生暑假有關工作的通知》特別強調,要加強校外培訓監管。然而,暑期即將結束,課外培訓機構亂象仍頻:超前教育和焦慮行銷成為培訓機構吸引生源的兩大法寶;需求膨脹但市場準入門檻低,部分課程質次價高。

  培訓機構製造焦慮有哪些套路?教學品質、培訓效果真的像機構們吹噓的那麼好嗎?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展開了調查。

  培訓機構“製造焦慮”,家長紛紛“入甕”

  “220-173=47,僅剩47個名額了!”

  “僅剩43個名額了!”

  “再不下手趕不上了!”

  某機構招生老師在微信朋友圈用“減法”行銷“製造焦慮”,營造“搶到”就“賺到”的氛圍。

  一些已經報名參與春季班的家長,為了在暑期“續班”,還要登錄APP線上搶課。助教老師一輪接一輪的倒計時“讀數”更讓氣氛愈加緊張,“孩兒爸連WiFi,孩兒媽換4G”,某時某刻,全家為了“搶”一個課外班嚴陣以待。

  課外教育培訓機構的焦慮行銷已然“成功”地“感染”了家長們。

  北京西城區家長馮欣(化名)暑假裏把女兒送進海澱區某課外班,她總感嘆自己“覺悟”太晚。

  馮欣的女兒9月開學將升入新初三,在這個京城最“火熱”的季節裏,馮欣母女每天往返于西城的家和海淀的培訓機構。看著那些對課外班駕輕就熟、一臉淡定的孩子們,馮欣説,“一天上四門課的不算多,還有一天上十個小時的呢。”

  暑假裏把孩子送進“高中銜接課程”的還有河北的家長趙曉娜。趙曉娜的孩子今年剛參加完中考,除了中考前忙著一對一補習,各種高中銜接課程在孩子中考前就開始“輪番轟炸”。當時培訓機構的老師推薦了“好學班”“精進班”和“志高班”,其中“志高班”需要孩子中考成績600分(中考滿分為650分)。

  當趙曉娜終於下定決心要報名銜接課時,卻發現居然都快報滿了。而機構的老師還在耳邊不斷地“販賣焦慮”——“現在嚴格按照交錢順序給學生排位置,再不交錢就只能坐最後一排了。”

  看來培訓機構的“心理宣傳攻勢”很有“成效”,趙曉娜連説自己還算“幸運”,至少“搶到”了火爆的課程。

  有著多年中學教學經驗的趙桂琴老師告訴記者,如今課外輔導班的品質參差不齊,一些自以為在課外班學過的孩子課堂上會有懶學等抵觸情緒,但其實並沒有紮實掌握學習知識,“就像吃了夾生飯,消化不了,久而久之,甚至造成了學生的厭學情緒。”

  真金白銀能否換到良師為伴?

  當家長不惜花費高昂的價格將孩子送到輔導班後,獲得的是優質教學還是心理安慰?

  在北京海澱區某培訓機構的暗訪中,記者隨機與一位名叫王皓的“老師”聊起“機構教師是否需要教師資格證”時,他一臉驚訝地表示“不清楚”。同時,王皓也並不知道他工作的培訓機構是否具有營業資格,因為,其他的“老師”和他一樣,大多數都是在校大學生。

  王皓説自己假期想在學校附近兼職英語老師。正巧,王皓的學長在經營一個小型輔導機構,很快,這名零經驗、零資質的大學生就搖身一變成了英語老師。“名牌大學生”的招牌讓王皓很快成為備受推崇的“好老師”。於是,一名完全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沒有教師資質的大學生,就擔起了授業解惑的責任。

  2018年,教育部在《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切實做好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從事語文、數學、英語及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類培訓的教師應具有相應教師資格。培訓機構應將教師的姓名、照片、任教班次及教師資格證號在其網站及培訓場所顯著位置予以公示。”

  記者查閱了六家包括線上和線下的課外輔導機構的招聘要求,僅有一家機構在要求中註明“需持有教師資格證”。王皓説,“在很多機構,教師資格證僅僅是簡歷和面試中一個‘錦上添花’的選項。”

  曾在一些非正規培訓機構上課的川川吐槽,“那些培訓班基本是靠老師們借場地、借桌椅,東拼西湊成的。老師上課問問有沒有問題或者不會的作業,沒有的話就一直照著書往下念……”

  沒有合格老師,沒有營業資質,在這種培訓班不僅培訓品質堪憂,甚至學生的人身安全都難以保證。

  前不久,網傳一段視頻,重慶一培訓機構老師用教鞭抽打學生長達數分鐘,並辱罵學生讓其下跪。據新華社報道,石柱縣委、縣政府成立的工作組調查顯示,這所培訓機構就是非法的,學生桂某某手掌、肩膀等部位受傷。公安機關已依法對打人者陳某江行拘,涉事非法培訓機構也被查封和取締,但學生的心理創傷怕短期難以痊癒。

  與此同時,學費之高令人咋舌。記者電話諮詢了一些課外培訓機構,例如,“新東方”初三一對一數學課一次2小時,費用為每小時400元;“學而思”高三的各個科目一對一輔導折後價998元每節,如果三科連報價格還能額外優惠。

  目前,全國並沒有一份針對培訓機構統一的收費標準或規範。根據多位家長提供的資訊顯示,全國範圍內,一對一培訓課程價格每節課從200元到1000元左右不等,短期培訓也多為千元起步。一些非正規的培訓機構無視辦學資質和師資力量,價格卻向正規培訓機構看齊。以王皓所在的輔導班為例,他的工資為每節課300元,可想而知學生繳納的費用會更高。

  “劇場效應”遮住了孩子們的另一扇窗

  “你聽説過劇場效應嗎?”

  中學教師趙桂琴向記者解釋道,“在座無虛席的電影院裏,原本大家看電影看得好好的,突然前排的人覺得看不清站了起來,於是後面一排接著一排的觀眾為了看見熒幕不得不也站起來,最後所有人都只能站著看電影了。這就是劇場效應,這也是現在不得不面對的課外輔導班亂象。”

  趙桂琴説,所有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於是不停地報班,不停地攀比,家長的急功近利會讓孩子失去滿懷好奇的求知欲,取而代之的是“分數與金錢的掛鉤”。

  “這種唯分數論的觀念往往讓學生産生一種錯覺,結束了考試就結束了學習的動力。其實,學習應該是一場長跑。”趙桂琴説。

  犧牲學生假期喘口氣的時間來“瘋狂”補課,最終能消化多少?

  “假期為學生們提供的不僅僅是從書本試卷中抬起頭喘息休息的時間,更為孩子們推開了一扇實際了解和認識社會的窗。”一位在朋友圈調侃自己“佛係”的邊女士寫道,除了做暑假作業,還買了下一學期的課本,在家鼓勵和培養孩子預習和自學的習慣;在學習之餘陪伴老人去農家樂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既讓孩子懂得孝順長輩又豐富了閱歷,“雖然孩子在暑假一個課外班都沒有報,但,何樂而不為?”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