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人民日報評論部:發展有溫度,托舉“穩穩的幸福”

2019-08-28 13:3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每個人身邊具體可感的改變,匯聚到一起,就是70年民生成就的恢弘畫卷、人民幸福的底氣來源

  幸福不是所有的期待都能得到滿足,而是無論你是誰,都有敢於做夢的勇氣和實現夢想的路徑

  70年中,生活可以發生怎樣的改變?在雲南貢山縣獨龍江鄉,人們不再“過江靠溜索、出門攀天梯”,貫通的公路拓寬脫貧致富的道路;在浙江義烏,小商小販從“雞毛換糖”做起,以辛勞汗水鑄就“世界小商品之都”;在湖南溆浦縣兩丫坪鎮,從前看重“萬元戶”,如今爭當“文明戶”……新中國成立70年來,百姓的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向上向好的日子,見證著國家發展的壯闊進程,也是億萬人民心中幸福感受的來源。

  幸福是每個人孜孜以求的夢想。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中國共産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産黨人的初心與使命。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鄭重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彰顯一脈相承的人民立場、一以貫之的人民底色。從奮力擺脫貧困到穩定解決溫飽,從實現總體小康到邁向全面小康,70年砥礪奮進,人民生活日新月異,幸福感與日俱增,這正是70年來最溫暖的中國故事、最鮮明的中國價值。

  70年時光,猶如一本歷史相冊,記錄著民生改善的偉大奇跡。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1949年的49.7元增加到2018年的28228元,恩格爾系數也從“貧窮”邁入“富足”區間。在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末的7.7億人減少至2018年末的1660萬人。數字的背後,是億萬人民生活圖景的改變。從“一包蘿蔔幹要吃一個星期”,到美味佳肴成為餐桌常客;從“一家人一年的布票湊一起才能做一套衣服”,到動動手指、琳瑯商品就能送到家門口;從“有輛自行車就是致富的標誌”,到小汽車駛入尋常百姓家……每個人身邊具體可感的改變,匯聚到一起,就是70年民生成就的恢弘畫卷、人民幸福的底氣來源。

  物質豐富是幸福的基本保障,但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物質帶來幸福感的邊際效應就會逐漸遞減,只有不斷尋找新的幸福增長點,才能為人們帶來持續的幸福體驗。近些年來,多項調查顯示,我國居民的幸福感整體處在較高位置。幸福曲線的上揚,正在於我們沒有止步于物質的改善,而是始終聚焦人民對幸福的新追求,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從“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讓“健康中國”漸行漸近,到建設生態文明,讓“美麗中國”如詩如畫;從發展教育事業,擘畫“教育強國”藍圖,到不斷創新創造,鋪展“數字中國”景象……可以説,人們不僅在越來越鼓的錢包中收穫著幸福感,而且在更好的生活狀態、發展環境中增進著對幸福的體驗。70年來,幸福標準不斷提升、內涵不斷拓展,這本身就是社會進步、民生改善的生動注腳。

  “幸福生活莫過於此。”説這句話的范勇,常年在外打工,通過自己的奮鬥在河南信陽老家住上了兩層小樓;看著打掃得乾乾淨淨的房間和女兒整齊的書本,他感到幸福。幸福是什麼?幸福不是所有的期待都能得到滿足,而是無論你是誰,都有敢於做夢的勇氣和實現夢想的路徑。70年來,無論是改革發展的部署,還是改善民生的舉措,政策的制定都有一個鮮明的導向,就是營造使人幸福的制度環境。從創造平等競爭的就業環境,到調節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從“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到“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打造平等發展的舞臺,維護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增強對未來的穩定預期,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中國夢”的主角,有信心、有希望、有幹勁,朝著美好未來穩步邁進,這是人民幸福感提升更深沉更持久的原因。

  初心不改,雖遠不怠。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一直閃耀在人民共和國70年的奮鬥征程中;展望未來,這樣的初心也必將鼓舞著所有共産黨人繼續為人民的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奮鬥。70年,是歷史的節點,也是重新出發的起點。持之以恒答好民生考卷,我們就一定能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讓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更充實、更可持續。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28日 05 版)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