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鐵拒絕聲音外放:有些文明是約束出來的

2019-08-27 15:3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地鐵拒絕聲音外放:有些文明是約束出來的

  “昆明擬規定乘坐地鐵時使用電子設備不能外放聲音。”昆明市交通運輸局發佈的《昆明市城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修訂徵求意見稿)》中的一條規定引發熱議。很多網友表示,公交工具上的噪聲難以忍受,支援出臺相關管理制度。

  噪聲干擾一直是個社會痛點,最“痛”之處是,面對各種噪聲,大家往往只能忍受,而勸説、辨理、求助管理方等,通常不是很有效。勸説或辨理,只對有素質的人有效,而部分有“製造噪聲習慣”的人,問題就出在道德素質不高上。跟“噪聲”去説理,遭遇“秀才遇見兵”的尷尬,其實是意料中的事。

  當前短視頻盛行,不過是放大了部分國人的不文明習慣。説到“聲音”方面的不文明,最典型的是“大嗓門”。在地鐵、高鐵、飛機上,經常出現發生“大嗓門”而遭人白眼甚至因此鬧出衝突的事件。

  不文明習慣的形成,從規則意識、生活習慣、道德素養上都能找到原因,而道德素養或是最根本的原因。實際上,任何一個人在自己需要安靜的時候,都不願意被打擾。總有人對自己製造噪音的問題“無意識”,實質就是“己所不欲而施於人”——地地道道的道德問題。

  而從社會規則角度看這個問題,噪聲的氾濫恐怕有管理不足的責任。有專家表示,公交工具上限制聲音外放之後,如何落實規定是最關鍵的問題——這確實是個難點。

  對噪聲“之惡”,不管是管理上的寬容,還是噪聲製造者的自縱,恐怕都涉及觀念的問題:對現代規則、文明生活方式的理解和重視。以聲音外放和“大嗓門”現象來説,應該安靜的地方總是喧鬧不停,主要是一些人不太重視“公共”概念,缺乏公共規則意識,還有一些人自己喜歡並習慣了“熱鬧”,認為“熱鬧”十分正常,也是現代文明理念欠缺的表現。

  專家認為,通過宣傳提升乘客素質,自覺抵制不文明行為,是“治本”之道。而我認為,不管是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還是公共交通工具上乘客外放聲音的治理,本質都是文明建設範疇的內容。而文明建設既要通過文化的力量,也不能缺少法治手段。特別是在某些傳統陋習“勢力”較強的背景下,制度約束是其他手段難以替代的。

  社會文明需要長期的培育,而“約束出來的文明”,也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將“乘坐地鐵時使用電子設備不能外放聲音”寫入《城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我認為大有必要。進一步説,還應在制度上將公共交通工具內部空間定義為“安靜公共場所”,對任何超出規定分貝的聲音都作出限制和處罰的規定。

  馬滌明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