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邊境村支書貴桑:不讓一寸土地從自己手裏丟掉!

2019-08-26 19:56: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邊疆黨旗紅】邊境村支書貴桑:不讓一寸土地從自己手裏丟掉!

  中尼邊境,山勢險峻,走在羊腸小道上,稍不留神就可能跌入萬丈深淵。巡邏、救援、護林……夏村村黨支部書記貴桑卻在這裡走了無數次。

  晶瑩的汗水灑在這片土地,換來了村民的感動和支援。

  4000米海拔上的聯防隊長

  作為西藏日喀則市吉隆縣29個邊境一線村之一,夏村位於吉隆縣宗嘎鎮西南面,平均海拔4000米,內有邊境通外口子1個。

  從1983年至今,兼任聯防隊長的貴桑巡防生涯已經持續了36個年頭。每年定期不定期,他都會帶隊走40公里在邊境口子上巡邏。

  多年的巡防經驗讓他可以輕易知道偷渡者的偷渡時間和路線。

  “為了阻止偷渡現象的發生,我們馬上建了牧場點,裏面有人值守,一旦看到偷渡者,他們會立馬和村裏聯繫,我們接到消息後,馬上組織人員徒步上去阻止。”貴桑告訴記者。

  這些年,貴桑先後在邊境巡防工作中發現了5名偷渡者,成功攔截了偷渡車子1輛。

  2015年10月,貴桑帶領聯防隊巡邏時,便發現有3個尼泊爾的人越境過來,藏到草堆中,他當機立斷,迅速帶著隊員上去盤查,截獲了部分走私産品,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的表彰。

  相比有險情時的驚險刺激,日常巡邏是枯燥勞累的。

  “基本上都是早上出去,帶著一些蕎麥餅,巡邏累了的時候就坐下休息吃個飯,晚上巡邏完回來。”

  由於山路不好走,車子根本過不去,巡邏只能徒步,再加上地勢陡峭,一程下來,是常人難以想像的辛苦。

  但對於貴桑來説,守護邊境是最大的責任,苦點累點不算什麼,最怕的還是突然而至的危險。

  原始的群山是很多動物賴以生存的家園,但卻是危機重重的地方,比如棕熊。它的出現,曾差點讓貴桑無法再重回巡邏隊伍。

  當時他帶著四個人在山上巡邏,一隻棕熊突然躥了出來並向眾人突襲而來,緊要關頭,貴桑獨自引開棕熊,結果被棕熊撲倒,掉到了山溝裏,導致身體多處骨折。直到其餘四人拼命喊叫,棕熊才離開。

  在這樣艱苦條件下巡邏,妻子的支援尤為重要。貴桑説,“妻子一直以來,大力支援我的工作,哪怕上次身上挂彩,也沒説過別幹了,只是在巡邏的前一天,提前備好乾糧,囑咐我早點休息。”

  村民眼中的好幹部

  從小在村里長大的貴桑,1978年當上村會計,2008年起,擔任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

  説起這些年村子裏的變化,他再清楚不過。

  “以前,村子裏水、電、路都沒有。想去縣裏買個日用品,像大米、麵粉、酥油茶等東西,只能帶牦牛下去,讓牦牛馱著東西帶上來。”貴桑回憶:“ 現在,村裏水、電通了,路也前前後後修了三次。在政府幫助下,村子裏的變化有目共睹。”

  站在村裏的大馬路上,看著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樓房,很多人卻不知道夏村曾差點被摧毀。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的強震。由於毗鄰中尼邊境,導致夏村發生雪崩,縣裏的救援車子上不來,貴桑立馬組織民兵和村“兩委”班子,從老百姓坍塌的房子裏,把能搶救出來的東西全部搶救出來,並第一時間組織民兵在廣場上面搭帳篷,減少村民的經濟損失。

  地震結束以後,貴桑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爭取到45萬元資金進行公路維修,38萬元購買救援裝載機一台,全力投入災後重建工作,帶領農牧民群眾修建房子、維修道路、水渠等基礎設施。

  因為重建房子要佔用莊稼地,不少老百姓捨不得把莊稼地換成房子。貴桑一遍遍在村子裏開會,給群眾們做思想工作,最終使全村21戶按照規劃集中重建,如期搬到新家生活。

  為了村子建設得更好,貴桑甚至自掏腰包。

  “當初我去過其他村莊,發現夏村的村委會辦公室‘最差’,不是沒有撥款讓我們建,主要是村裏沒有地方。”

  當時他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要把村委會辦公室建起來。“因為這不僅是作為村領導的責任,還是作為村民的責任。”

  於是,他主動從自家的耕地中拿出5畝地,用作新建村委會場所用地。

  貴桑的付出,村民也看在眼裏。

  為巡防工作受傷時,村民們紛紛到家裏來看書記,鼓勵書記不要放棄巡邏這份工作。

  平時因為當村黨支部書記,還得要巡邊,貴桑基本顧不上家裏的農活,一些村民也會拉牲畜過來,主動到他家幫忙種地。

  邊境村的脫貧致富之道

  作為一直奮鬥在基層一線的老黨員,貴桑長期與農牧民打交道,深知人們需要的不是一句句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而是實實在在摸得著、看得見的實惠。幫村民脫貧致富才是主要任務。

  為此,貴桑告訴村民擺脫“等、要、靠”思想,用自己的雙手致富。和村黨支部、致富帶頭人一起,結合夏村地域特點和資源優勢尋求發展。

  如果你在夏村看到行走在羊腸小路上滿載東西的馱隊,或許會驚訝于中尼邊境古老的貿易方式。

  西藏和平解放之初,為進一步加強兩國鄰村需求和邊境管控,夏村專門組織成立馬、牦牛貨物運輸隊,規模最大的時候有160頭牦牛或馬。剛開始運輸大米、麵粉,後來漸漸增加了小商品、日用品、建築材料等。

  目前,尼方商人大部分物資運輸採購由夏村負責,每年物資運輸和銷售各類商品量達350噸,每人平均年增收達到4500-5000元左右。

  2018年4月,縣扶貧辦又投入資金240萬元開工新建邊貿市場,夏村邊民年互市貿易額達300余萬元,實現全村22戶104人年每人平均增收2500元。

  2019年3月,夏村還成立了合作社,從國內其他地方買一些水泥、啤酒等東西。由尼泊爾商隊牽著騾隊從邊境口子裏進來購買,再運回其國內。

  年底時,合作社再把賺來的錢分給全村村民,依靠商貿,村民們能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

  加上生態崗位補償、濕地補償、邊境村民補貼、草場補貼、林業補貼、珠峰核心保護區補償等,村民在各種補助上年平均收入有6800元。

  “目前村裏每人平均年收入已從2015年的10758元增加到2018年21867元,增幅達103.26%。2018年夏村已全部脫貧。”

  為進一步擴大貿易範圍,貴桑還把藏香作為特色商品參加邊貿交易會。

  “準備今年建好邊貿點後,做藏香生意。”貴桑告訴記者。

  在貴桑家的墻壁上,豎著很多獲得的證書。“看到這些榮譽的時候,覺得是對自己工作的肯定,但也是一份責任。接下來,更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貴桑説。

  在貴桑的心裏,邊防是最重要的。由於大兒子是邊防輔警,同樣從事邊防巡防工作,家裏大大小小的事又需要大兒子操心。貴桑就經常告誡他,“邊防工作放在第一位,家庭放在第二位。”

  貴桑説,“接下來將繼續紮根邊陲,不能讓一寸土地從自己的手裏丟掉!”(謝藝觀)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