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甘肅之行第三天:烏嶺逶迤騰古浪,涼州過罷到蘭州

2019-08-22 10:03: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21日,習近平總書記甘肅之行第三天。上午,他來到河西四郡最東頭、古稱“涼州”的武威,深入古浪縣農村林場考察;下午,他穿越河西走廊東部地理分界線的烏鞘嶺,赴蘭州繼續調研。隨著考察點的轉換,越往東走,總書記的甘肅之行也似乎穿越了一條“歷史的烏鞘嶺隧道”,進而關注新時代中國更廣闊的命題。一省、三天、九個考察點,這一路,註定不平凡。

  這個村莊不平凡:富民新村的“小燕子”

  21日上午,武威市古浪縣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富民小學的音樂教室裏,傳來一陣歌聲。

  21日上午,正在村裏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這間教室。孩子們為習爺爺現場演唱的正是這首《小燕子》。而在離富民小學幾百米遠的富民新村三組192號,李娟、李睿姐弟倆正在自家院子裏玩。

  姐弟倆的爺爺李應川告訴《時政新聞眼》,一年前,他們一家6口人從古浪南部山區的橫樑鄉搬遷到了這裡。

  離開富民小學後,總書記就到了李應川家,先後看了他家的廚房、衛生間兼倉儲室、客廳和臥室。

  姐弟倆的媽媽次仁普尺為了生計,經常在外務工。這些年,一家人竟然沒有拍過像樣的合影。客廳裏這張“全家福”,媽媽就是被“加工”上去的。今天家裏迎來了這樣重要的客人,遠在外地的媽媽卻無緣一見。

  為了保護生態、脫貧致富,在富民新村,有1379個家庭、4580人像李應川家一樣,從祁連山區像燕子一樣飛來了生態移民區,過上了新的生活。

  在富民新村,習近平總書記實地了解易地搬遷群眾生産生活及脫貧致富情況。他不止一次説過,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每次國內考察,看脫貧,幾乎是他的必選項目。這一次,自然也不例外。

  這個林場不平凡:古有愚公,今有“六老漢”

  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古浪縣另一個考察點——八步沙林場。

  八步沙林場地處河西走廊東端,騰格裏沙漠南緣,距離古浪縣城30公里。在過去,這裡叫“跋步沙”。因為沙子又細又軟,人踩上去,腳就陷到沙裏。

  武威是全國荒漠化、沙漠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八步沙的村莊和農田侵襲。

  為了保護家園不被狂沙吞沒,1981年,古浪縣土門鎮臺子村村民郭朝明、賀發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以聯戶承包形式發起和組建八步沙集體林場,承包治理7.5萬畝流沙。他們六個人年齡加起來近300歲,被稱為八步沙“六老漢”。

  “吃在八步沙、住在八步沙,死了也要埋在八步沙。”六老漢以最質樸的方式堅守20年,治理沙漠7.5萬畝,形成一條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8公里的防風固沙綠色屏障,保護10萬畝農田,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上世紀90年代初,六老漢中開始有人離世。他們在生前約定,如果自己不在了,家裏也得出一個孩子接著幹下去。“六老漢”各有一個兒子或女婿接過了治沙接力棒。從2000年開始,郭朝明的兒子郭萬剛帶領第二代治沙人又開始向古浪縣北部沙區的三大風沙口進軍。

  34歲的郭璽是第三代治沙人。他是第一代治沙人郭朝明的孫子,也是第二代治沙人郭萬剛的侄子。

  除了治沙護林,郭璽和八步沙的年輕人開始探索發展沙産業,建設梭梭接種肉蓯蓉基地。

  今年是八步沙林場成立第38年。當初的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漢”還有兩位在世。三代治沙人接續奮鬥,累計完成治沙造林21.7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37.6萬畝。今年3月,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在八步沙林場,總書記實地察看當地治沙造林、生態保護等情況。總書記對治沙造林、荒漠化防治一直高度重視。就在此行20多天前,他在向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致賀信時説,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荒漠化防治是關係人類永續發展的偉大事業。八步沙和八步沙精神,與總書記的宏願緊緊相連。

  這項工程不平凡:治理黃河、保護母親河

  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蘭州市繼續考察。

  蘭州,這座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因黃河而興。一城風景,繫於黃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調研時,就曾來到黃河九曲十八彎的最後一道彎——位於東壩頭鄉的黃河岸邊佇立遠眺,並向地方幹部詢問黃河防汛情況,了解黃河灘區群眾生産生活情況。2016年7月,他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要加強黃河保護,堅決杜絕污染黃河行為,讓母親河永遠健康。

  這次在蘭州,總書記專程考察了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

  蘭鐵取水泵站建於上世紀末,主要為原蘭州鐵路局提供水源。2008年蘭鐵使用自來水後,該泵站被廢棄。在打造黃河風情線大景區過程中,蘭州市將泵站改造為觀景亭,連通濱河漫步道和人行道,今年5月竣工。

  習近平總書記在蘭鐵泵站了解黃河治理和保護、堤壩加固防洪工程建設等情況。他再次深情眺望黃河。對於另一條母親河——長江,他曾乘船順江而下,把脈開方。近幾年,“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為共識和行動,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而同樣哺育了中華民族的黃河,也必將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這本雜誌不平凡:邊陲之地創造“讀者現象”

  2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讀者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考察調研。

  《讀者》創刊于1981年4月,以“博采中外、薈萃精華、啟迪思想、開闊眼界”為辦刊宗旨,大量刊登國內外膾炙人口的美文佳作,發行量迅速達到百萬冊。去年,《讀者》月均發行量486萬冊(含數字版),累計發行量突破20億冊。《讀者》成為幾代中國人共同的精神家園。

  很多人好奇,一本誕生於資源相對匱乏的西北內陸城市的雜誌,怎麼就在全國脫穎而出,産生轟動的“讀者現象”呢? 接下來的這些場景,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示。

  不難看出,《讀者》從一本雜誌發展成一個家喻戶曉的文化品牌,一個重要秘訣正是篤信“內容為王”,堅持走“品味—品質—效益”之路,守正創新,用工匠精神打造精品。

  從一個村莊到一個林場,從一個項目點到一家文化企業,總書記每去往一個考察點,都是在“解剖麻雀”,奔著問題和經驗深入調研。總書記每去往一個地方,關注一個領域,也往往是在傳遞某種鮮明信號。從河西走廊到黃河之濱,總書記的甘肅之行劃出一條清晰的軌跡,也留給人們諸多的啟迪。22日,我們繼續關注。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