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尊重中國主權是奢侈品品牌必修課

2019-08-21 09:42:00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尊重中國主權是奢侈品品牌必修課

  本期嘉賓:

  蔡 斐(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

  張釋文(匯業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律師)

  王 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奢侈品研究中心研究員)

  姚村社(西安日報社記者)

  鬍子民(職員)

  景 豹(職員)

  近日,范思哲、蔻馳等多個奢侈品品牌接連被曝出其設計的服裝或是官網有涉嫌損害我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資訊,引起中國民眾的極大憤慨,很多明星藝人也紛紛宣佈與相關品牌解約。迫於輿論壓力,這幾家品牌陸續發文致歉,紛紛下架相關商品。應該如何看待此類現象?作為大眾傳媒、明星藝人又該如何在法律框架內,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本期“聲音版”編發一組專家和讀者觀點,敬請關注。

  媒體要切實當好廣告把關人

  □ 蔡 斐

  連日來,多個國際奢侈品牌接連被媒體曝出在産品設計或者官網上存在不尊重中國主權的資訊,不論其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之失,這一行為都嚴重傷害民族感情、觸碰中國民眾底線,更有違法之嫌。

  從廣義上説,法律是一種規則之治,有著公平正義的普遍追求,更是一種“地方性知識”,深受所在地方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價值觀影響。在現代國家的層面上,法律的這種“地方性”,既關乎法治主權,也關乎國家主權。對於這一點,在華深耕多年的奢侈品品牌不應該不清楚。俗話説,“到什麼山,唱什麼歌”。作為跨國公司,深入研究所進入國的法律法規,與仔細揣摩所進入國民眾的消費心理一樣,都是奢侈品巨頭進入市場前的必修課,更不用説針對中國如此巨大的消費市場了。

  眾所週知,在奢侈品的品牌傳播和廣告行銷中,大眾傳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媒體可以憑藉有效的傳播,確立奢侈品品牌所代表的時尚、品位與地位,形塑著人們對奢侈品的想像空間;另一方面通過奢侈品所代表的象徵性資本的表徵傳達,又刺激著人們對奢侈品的佔有慾望和消費動力,不斷引發著消費奇觀。因此,大眾傳媒要在奢侈品品牌傳播過程中,做好把關人,一旦出現問題也要及時糾偏。

  奢侈品在媒體上的品牌傳播,説到底,實際上是一種行銷的廣告行為,完全受廣告法調整。我國廣告法明確規定,廣告不得有損害國家尊嚴或利益的情形。這是法律的明確要求,也是中國人民的底線要求。在這個意義上,某些奢侈品品牌在自己的産品上將香港、澳門和臺灣作為國家單列,已經侵犯了中國的國家尊嚴。

  一旦這些問題産品廣告出現在媒體上,媒體就必須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原因很簡單,媒體的廣告發佈不是一個照本宣科的搬運作為。在此過程中,廣告法明確要求,廣告經營者、廣告發佈者要依據法律、行政法規查驗有關證明文件,核對廣告內容。對內容不符或者證明文件不全的廣告,廣告經營者不得提供設計、製作、代理服務,廣告發佈者不得發佈。這是對廣告經營者、廣告發佈者審核責任的直接規定。儘管新廣告法使用的是“核對”,而不是舊廣告法的“核實”,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媒體的發佈責任有所降低,在國家尊嚴或者利益的方面,沒有討價還價的空間,絲毫不能存有任何見錢眼開的僥倖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不少奢侈品除了與大眾傳播媒體合作宣傳品牌外,還積極運用自媒體平臺或自己官網進行品牌行銷,比如此次風波中,愛馬仕和巴寶莉就是在自家官網上將香港、澳門和臺灣在國家和城市中單獨標注的。

  對此,廣告法也有明確的規定,利用網際網路從事廣告活動,適用本法的各項規定。通俗來説,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合法性原則,依然是廣告內容規範的首要原則,更不要説涉及國家主權這樣大是大非的基本問題。退一步説,如果有品牌辯稱這不是廣告,而只是日常的産品發佈呢?很簡單,這也違反了《網際網路資訊服務管理辦法》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提供者不得製作、複製、發佈、傳播含有損害國家榮譽和利益資訊的規定。如果情節嚴重的,還可以直接動用刑法來調整。

  在這個意義上講,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提供者如果發現其網站傳輸的資訊包含辱華的內容,應當立即停止傳輸,保存有關記錄,並向國家有關機關報告。如果放任自流,等待它們的將有責令停業整頓、吊銷經營許可證、暫時關閉網站,乃至關閉網站等多種法律後果,處罰不可謂不嚴厲。因此,廣大網路服務平臺也應加強內容審核管理,把平臺責任壓實。

  儘管不少奢侈品品牌宣稱此次事件純屬意外,許多品牌也公開道歉。但是對大眾傳播媒體,包括網路平臺來説,在國家主權和法律法規面前,不能有任何妥協的空間——中國,一點也不能少。

  明星應審慎約定代言合同

  □ 張釋文

  很多品牌為了擴大知名度,提升銷售業績,往往會邀請一些與自己品牌調性相合的藝人或者流量明星擔任代言人。一般情況下,這種合作本是雙贏的好事,但最近多個品牌被曝出不尊重中國主權的事件,引起了極大的社會憤慨。很多藝人也紛紛堅定表明維護國家統一的立場,並單方面宣佈與品牌方解除代言協議、終止一切與品牌方相關的活動。

  “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是憲法賦予每個中國公民的義務。在大是大非的原則性問題面前,明星藝人作為社會公眾人物,也承載著比普通人更高的社會期待和更大的社會責任。此次事件發生後,很多明星藝人不惜以解約的方式強硬作出回應,既給品牌方敲響了警鐘,也彰顯和強調了國家統一原則的重要性。

  不過,從法律上來看,這撥解約或將給藝人們帶來一定的違約風險。一般情況下,依據合同訂立和履行的國際通行規則,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如果藝人是單方擅自解除合同的,是應當承擔相應違約責任的。當然,在合同法定解除條件或約定解除條件成就的情況下,依法提出單方解除的一方則無需承擔違約責任,同時可要求對方依據雙方合同約定,就其自身的違約行為承擔違約責任。因此,藝人在品牌方內容違規的情況下提出單方解除合同是否需要承擔違約責任,還需要結合具體的違規情形、社會影響及雙方的合同條款等有關具體情形進行分析。

  依照行業慣例,一般品牌方在與藝人簽署合同時會要求加入“藝人道德條款”,用來規範藝人行動和敦促藝人形象的管理,防止因藝人的負面事件、不端行為等影響合同履行、社會評價,減損預期利益及價值,但作為藝人方面,對品牌方的類似敏感事件反而容易忽略。作為律師,我認為明星藝人們要從此次事件中吸取一些經驗教訓,防範此類風險,畢竟明星藝人的工作性質有其特殊性,這類事件將對藝人整個職業生涯産生直接的、巨大的影響,此後在選擇代言的品牌時尤其要注意以下兩點:

  首先,選擇代言品牌時應秉持嚴謹的態度,對擬代言品牌方審慎調查,尤其是品牌方及其管理層、公開發言人歷來所顯示的價值觀導向、擬代言品牌廣告內容的合法性等。

  其次,在與品牌方簽署代言合同時,在設計合同條款、審核合同時,應當提高規避風險的意識。例如在合同中就特定情形專門設計避險條款:如品牌方及其管理層一旦有傷害民族感情之舉,或因違法違規導致藝人名譽受損、潛在商業價值貶損,藝人可以單方解除合同。通過以上方式明星藝人們既能夠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愛國心,維護自身公眾形象,也能更週全、更從容地防範和應對可能出現的商業風險。

  媒體要擔當起社會責任

  □ 姚村社

  “想要中國的市場,就請用尊重來換。”有網友在范思哲的致歉微博下留下這樣的評論。作為一個媒體人,筆者的第一感觸是,網友們尚且如此,承載商業化運營和主流價值塑造等多種功能的大眾傳媒,究竟應該秉承什麼樣的價值觀,又應該履行什麼樣的社會責任?

  開輿論學先河的李普曼認為,人們的行動越來越不依賴自己對真實世界的了解,而是對現代傳播媒介傳達的無處不在的“虛擬環境”的反映。大眾傳媒可謂世界上最大的傳聲筒和最好的洗腦系統,通過各自的産品晝夜不停地去影響傳播對象,主宰其精神生活。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提升,大眾傳媒在紛繁的社會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和承擔的社會責任愈加重要。從較為寬泛的意義上講,對內具有傳遞資訊、輿論監督、服務大眾以及維護社會公正等諸多作用,對外具有宣傳中國文化,即在國際上樹立中國和中國人民良好形象的功能。因為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囊括了政治、經濟、科教、生態文明等各個方面,透過文化完全可以看到中國和中國人民的風貌。

  范思哲、蔻馳、紀梵希等品牌紛紛陷入輿論風波,這給我國大眾傳媒的警示並非一點兩點。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在推介這些品牌時,如何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係。換言之,在考慮這些品牌的商業價值及其背後可能帶來的經濟利益時,必須把是否尊重中國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是否影響中國文化置於前端。目前,一些奢侈品品牌在産品設計和官網上將香港、澳門和臺灣單獨與其他國家並列,並未加上任何關於CHINA中國的字樣,這就是毫無原則地觸碰中國民眾的底線。對此大眾傳媒要守護好自己的底線,嚴格自律,不能罔顧法律規定和社會責任。

  要尊重消費者民族認同感

  □ 王 菲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消費者在全球奢侈品消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今年4月,麥肯錫中國發佈了《2019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報告》,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8年間,全球奢侈品市場有超過一半的增幅來自中國。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逐漸成熟,儘管炫耀財富式的奢侈品消費心態仍然屢見不鮮,但自我愉悅式個人主義消費心理在中國的“千禧一代”中已逐漸流行起來。多項研究表明,國家越富有,國土面積越大,自然和社會資源越豐裕,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更有自信,個人主義消費觀越強。中國的“千禧一代”成長于國家繁榮昌盛,物資從有到無數的後工業化社會中,他們享有更高水準的財物安全,同時又具有很強的民族與文化認同感,因此在奢侈品消費中不再盲目崇拜一線流行的奢侈品品牌,而是更加關注奢侈品給自己帶來的愉悅感受,而這種愉悅感受當然也來自於品牌對“千禧一代”民族認同感的尊重。

  這就要求奢侈品企業在華經營時特別注重品牌精神與中國人,尤其是“千禧一代”所推崇的價值觀保持一致。這裡的保持一致不僅僅包括奢侈品企業需充分貫徹民族底線不容觸碰的原則,更意味著從産品的設計、生産到品牌行銷推廣各個流程中奢侈品牌需對“千禧一代”有足夠的了解,否則往往會弄巧成拙。近日來,一系列傷害中國人民族感情的奢侈品企業行銷行為被“千禧一代”運用社交媒體傳播並迅速擴大最終對品牌造成嚴重傷害,就是有力佐證。如果説20年前來華經營時還是奢侈品牌引領消費者的喜好走,那麼今天奢侈品企業需要意識到中國新一代消費群體正在左右品牌在華的未來走向。

  低級錯誤不該出現

  □ 鬍子民

  借T恤文字亮出自己的觀點,擺出自己的態度,這是不少服飾品牌設計追求的個性。但如果設計內容事關國家主權話題,那麼容不得半點馬虎和疏忽,必須嚴肅對待,因為這不僅十分敏感,而且極易傷害民族感情。這一點,作為知名的奢侈品品牌商不可能不知道,尤其是進入中國市場多年,並且由明星代言的品牌,更不會幼稚到一些知名城市歸屬於哪個國家都混淆。即便設計疏忽發生錯誤,檢驗、把關的部門也不能如此粗心大意,如此不負責任。何況是一個“十分熱愛中國,尊重中國人民”的奢侈品品牌商,怎麼能出現如此低級的錯誤?

  因此,對於這些品牌商們發出的淺薄道歉,我們有理由不接受。真的不知道這些奢侈品品牌所説的“十分”熱愛中國,到底是熱愛中國的錢,還是熱愛中國的情?如果真正熱愛中國就請尊重中國,就不要在品牌上附加某些不當觀點。

  無論何時,祖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都神聖不可侵犯,更不容分割。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堅決維護祖國統一是我們每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不尊重消費者必遭市場懲罰

  □ 景 豹

  任何不尊重消費者的企業,必然受到消費者的抵制,等待它的只有市場的懲罰,這個道理放在任何國家都是一樣的。2017年多芬在美國Facebook上投放廣告,內容是一位年輕黑人女性脫下T恤,搖身一變成為白人女性。海外企業在美國發生這樣種族歧視的事件,同樣激怒民眾,遭遇聯合抵制。這説明,全人類都有的珍視的價值,不是金錢能夠衡量的,不是資本能夠冒犯的,一旦觸碰底線,必遭千夫所指、用腳投票。

  如今,還有哪個企業家不知道,做跨國生意從來都不是簡單的買賣,而是包含了經濟、政治、外交、文化等內涵在內的綜合行為。保持尊重、堅持共贏,才能贏得消費者的好感,共用發展紅利。

  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我們歡迎所有尊敬中國文化、遵守中國法律的企業來華掘金,但絕不歡迎一邊賺我們的錢又一邊傷害我們的企業。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