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打贏藍天保衛戰預警機制不可缺

2019-08-20 09:02: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打贏藍天保衛戰預警機制不可缺

  【光明時評】

  據報道,近期,生態環境部召開2019年上半年環境空氣品質預警座談會,對上半年環境空氣品質同比惡化、年度目標完成情況嚴重滯後的城市進行預警提醒,並表示:“今年以來,部分城市大氣污染嚴重反彈,尤其是非重點區域問題凸顯,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消息一齣,讓不少人感到有些意外,因為近期公佈的藍天保衛戰半年“戰績”總體向好。7月,生態環境部發佈上半年全國空氣品質狀況,1至6月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0.1%,同比上升0.4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4%;142個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同比增加20個。

  很顯然,總體向好不等於個個都好,儘管達標城市大幅增加,不達標的城市依然存在。換句話説,藍天保衛戰初見成效的背後,有部分城市在“拖後腿”。作為藍天保衛戰主戰場之一,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除北京外,半年“戰績”並不理想。一些省份發佈的半年數據顯示,非重點區域範圍內的某些縣(市、區)空氣品質惡化幅度驚人。

  縱向比較,環境空氣品質出現下滑;橫向比較,與其他地區的差距在拉大。雖然沒有點“部分城市”的名,但相關城市責任人想必都心知肚明。今年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攻堅之年,相關部門多次強調,“藍天保衛戰”要求實行量化問責,凡是重點任務完不成或者品質改善目標完不成的必須問責。距離年底只剩下5個月,“部分城市”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入冬季節正是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採暖季,空氣品質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對於這些地區來説,積極扭轉大氣污染反彈的頹勢,已成為一項迫在眉睫的緊急任務。

  只有不留環保欠賬,減少考核目標余量,才能避免臨近考核週期時的突擊行動。就此而言,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某些城市已有切膚之痛。2018年的藍天保衛戰雖然勝利收官,但最後兩個月的過程卻可謂驚心動魄——為了完成最後“衝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一些城市相繼推出機動車單雙號限行,由此不僅給公共生活造成影響,同樣受到輿論質疑。

  藍天保衛戰的目標任務不僅包括減少重污染天數、改善環境空氣品質,同時也包括增強人民的幸福感。具體到“藍天幸福感”,保衛藍天是手段,宗旨是為了提升民眾的幸福感。在這方面,建立在監督考核基礎之上的預警機制,無疑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舉措。對於地方政府來説,預警提醒是公開約談、區域限批等問責措施的前奏,不能不引起足夠的重視。預警提醒,一方面説明問題嚴重,另一方面也説明仍有挽回的時間和空間。只有及時拾遺補闕清理環保欠賬,才能避免最後時刻手忙腳亂去“趕考”。

  環境是最基本的公共産品,守護藍天白雲、綠水青山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完善監督考核體系,而且需要建立在動態監督基礎上的預警機制。警鐘長鳴才能及時糾偏,督促城市管理者將藍天保衛戰的工作重心放在高能耗行業和企業上,從而消除環保欠賬,避免因“一刀切”而損及民眾幸福感。對於民眾來説,藍天能增強幸福感,但幸福感顯然不只是體現在藍天次數上——相比起突擊“趕考”式集中整治,公眾更希望看到環保理念能貫穿于日常管理的點滴細微之處。

  (作者:趙志疆,係大河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