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七旬老人建娃娃“醫院”:修補娃娃也是治愈人心

2019-08-19 09:05: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七旬治愈係老人建娃娃“醫院” 幫助眾人修復破損毛絨玩具

  “爺爺,我的玩伴就交給您了”

  汪蕓蕓的兩個娃娃嘟嘟和小寶算是朱伯明最近“收治”的“患者”。汪蕓蕓的大熊玩具叫嘟嘟,和她一起生活21年,小熊玩具叫小寶,和她一起生活19年。

  汪蕓蕓告訴北青報記者,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她就帶著嘟嘟和小寶一起玩,“和他們兩個在一起的時候發現他們的眼神會發光,寫字做功課也抱著他們,看電視也抱著他們,還會跟他們討論劇情,他們對於我來説不是毛娃娃,他們是有生命的,就像一朵花、一棵樹一樣是真實存在的生命。”

  現在大小兩個毛絨熊都在朱伯明的醫院裏等待治愈,而隨著毛絨娃娃一起被治愈的,還有一個個長不大的“孩子”。

  三年前,出於偶然機遇,家住上海的朱伯明創辦了一家毛絨娃娃“醫院”,朱伯明告訴北青報記者,他最初把修補毛絨娃娃作為業餘職業,在一位客人的建議下才成立了毛絨娃娃“醫院”,之後每個月都會有一兩個人帶著娃娃來“就診”,隨著相關視頻在網上傳播,現在每天都會有好多人詢問相關情況。

  機緣巧合辦“醫院”

  近日,一家特殊的“醫院”在網上走紅,這家醫院沒有藥品,也沒有先進的醫療設備,僅有一名主治“醫生”靠手藝來為“患者”“治療”。

  成立毛絨娃娃“醫院”的想法要追溯到三年前,“三年之前,有個女孩子找到我,讓我修她的小熊,這個娃娃比較難修,磨損很嚴重,因為她每天都要抱著小熊睡覺,導致小熊身上的毛都掉得差不多了,而同時她要求毛色和質感都要還原,只有匹配程度很高的毛才可以做到。我後來用了兩種顏色的毛線,一種深色一種淺色,兩種顏色搭起來剛好還原了之前的配色,我花了三天的時間修好,這個女孩子看到之後非常驚喜。”

  朱伯明説,當時這個女孩子告訴他,在很多國家都有類似毛絨娃娃“醫院”,如果他開的話會滿足很多類似的需求,就在他還猶豫的時候,女孩把修好的娃娃曬到了網上,很多人看到後都來諮詢,就這樣機緣巧合之下,毛絨玩具“醫院”成立了。

  每個娃娃都有“個性”

  其實,朱伯明最初接觸修補娃娃是因為他的孩子。以前,孩子小的時候,他每天都要工作,很少有時間陪伴,為了讓孩子在家不孤單,於是買了幾個毛絨娃娃放在家中,每次有損壞需要縫補或修理,他就自己給他修好。

  五六年之後,在修理一個娃娃的過程中,他連續修了兩次,卻都沒有達到孩子的要求,“修理娃娃本來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前兩次都沒有修理好,直到第三次孩子才説娃娃臉上本來是有微笑的,但是現在修好之後變得一本正經了,像買了新的一樣,我才知道原來這個娃娃是有微笑而且帶一點皺紋的,後來修出來之後孩子才覺得像原來的。通過這件事情我知道毛絨娃娃是有一定性格的,在孩子的腦海裏它有固化的形象和形狀。”這件事情給了朱伯明啟發,此後每次修補他都會儘量還原娃娃的個性。

  “一根頭髮”都不能差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年朱伯明修補了很多娃娃,雖然如此,朱伯明説他還是會有壓力,例如,有一位顧客在接到娃娃當天十分滿意,但過了三天在網上挂出消息投訴朱伯明,“他在網上説是我把娃娃修壞了,沒有了原來的表情,實際上他的娃娃有兩年沒有清洗,娃娃的嘴巴是朝裏面閉的,所以嘴巴的布上面有兩條很深的黑顏色污漬,出現了一種特別的表情,我把污漬分解清洗掉之後破壞了嘴巴上面那個形狀,所以那個表情消失了,我在網上向他解釋之後他刪掉了帖子。”

  朱伯明告訴北青報記者,很多來這裡“就診”的毛絨娃娃和主人之間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修補後的成品與原版有哪怕“一根頭髮”的差別都能夠被分辨出來,而這種嚴格的標準也給了朱伯明很大的壓力,“其實壓力還是蠻大的,娃娃的主人把心愛的寶貝交給我,所以我要每天守護他們的寶貝,有一個孩子跟我説即使什麼東西都不要,也要帶著自己的小熊,這些毛絨娃娃對於他們來説真的很珍貴,雖然壓力大,但是修好之後被認可的感覺也是我做下去的動力。”

  “治療”手記

  清洗最怕走形 內縫不會破壞娃娃初始形狀

  北青報記者從朱伯明處了解到,還原娃娃的“本來面目”第一步要對娃娃進行清洗,先用羊毛排筆刷清理表面,然後涂上自己調製的、能夠把污漬從毛絨裏分解出來的洗劑,邊抹邊刷,這樣能夠最大限度地不破壞原來的形狀,朱伯明説:“清洗最怕走形,清洗的過程我都會直播給他們看,視頻中能夠看到清洗過程中是什麼狀態,清洗之後是什麼狀態。”

  清洗之後還要乾燥處理,乾燥的過程要避免太陽光,因為太陽光下容易變色,他就會用兩種電風扇取代太陽光,“電扇一種是常溫,一種是有溫度的暖風,在這樣的區域內娃娃不會曬傷,也不容易變色,這種方法最大程度地對娃娃進行了還原。”

  最後的步驟是修補,修補的幾個部分要無縫隙連接,最大程度地還原本來的特性,如果幾個連接處之間有縫隙就會破壞娃娃的初始形狀,對此朱伯明表示,他用的方法是內縫,“內縫可以説是最高級的縫紉方法,把幾個部分巧妙地縫合起來”。

  談起這個過程的具體分工,朱伯明説,“娃娃有很多不同的顏色,我確定各種線的比例,我太太幫我配線,同時還有義務勞動者,他們之中很多是醫院裏真的醫生和真的護士,剛好都喜歡毛絨娃娃,每有空閒就來這裡幫忙。”(記者 王天琪 實習記者 孫健祎)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