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香港輿論:特區政府利民措施及時有效 重振經濟須先恢復法治

2019-08-17 09:39: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香港輿論:特區政府利民措施及時有效 重振經濟須先恢復法治

  新華社香港8月16日電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15日宣佈推出總額達191億港元的一系列利民紓困措施,社會各界反應積極正面。香港輿論認為,利民紓困措施及時有效,有助市民渡過難關,但及時止暴制亂、恢復法治、公正司法才能重振香港經濟。

  《大公報》發表評論文章稱,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剛剛提到要出招幫助中小企業及基層市民渡過難關,陳茂波15日就公佈多項利民紓困措施,行動迅速,令人眼前一亮。政府臨時“派糖”,原因不言而喻。過去兩個多月,亂港勢力掀起陣陣惡浪,暴力不斷升級,法治遭踐踏,秩序被破壞,經濟與民生也嚴重受創,旅遊、零售、酒店等行業首當其衝。“派糖”凝聚民心,讓市民分享經濟發展成果。

  香港《文匯報》刊發社評説,受中美經貿摩擦及反修例暴力風波影響,香港經濟衰退風險越來越大,民生困難也開始浮現,政府迅速推出多項撐企業、保就業、穩經濟、惠民生的措施,力度大、範圍廣,顯示政府準確研判形勢,積極有為,迎難而上,有決心有擔當解決香港當前的經濟困局,重建市民信心。社會各界、全港市民同坐一條船,在此困難時刻,更應放下政爭矛盾,支援政府止暴制亂,儘快恢復法治安定的社會環境,讓社會共謀發展,重振經濟。

  《星島日報》社論表示,陳茂波今次以撐企業來保就業,通過凍結加費、五折收租、豁免部分收費及方便融資、增加中小型工程等,減輕企業負擔,有助避免出現倒閉潮而陷入惡性迴圈。至於擴大薪俸稅豁免、綜援“出多一個月糧”、電費補貼、學生津貼等紓困措施,減輕中下階層的生活負擔之外,也有助紓緩消費緊縮情況,為經濟提供動力。香港要渡過經濟難關,除了政府出力,還要社會上下配合,特別是停止損害經濟的活動。

  社論指出,今天香港又到了需要社會共度時艱的重要關頭,中小企的主要開支是薪金和租金,大業主如果能夠體諒中小企的難處,可以減輕中小企的減薪裁員壓力,社會也不宜響應“三罷”等進一步打擊民生經濟的活動。今次公佈的連串措施是急救之用,要有力刺激經濟復蘇,還須待10月《施政報告》提出良策。

  香港輿論還指出,目前政府推出的利民紓困措施只能治標,唯有儘快停止一切暴力,才是經濟走出低谷的根本之道。香港《經濟日報》發表文章表示,這次政府加碼191億港元的措施,關鍵是希望減低企業經營成本,減少裁員壓力。而擴大薪俸稅寬減、免租、代繳電費等,是希望多留一點錢在市民口袋,可以多些消費以幫助市道。但是如果反修例政治風暴持續,上述措施縱非泥牛入海,亦勢事倍功半。

  文章表示,若情況持續惡化,國際企業重新評估香港營商環境,甚至可能將部分地區總部的功能遷至區內其他國際城市。因此,若事情不能妥善處理,傷害的不單是香港短期經濟,更可能是長期發展的根基。

  《文匯報》社評指出,市民必須清醒認識到,糾纏政爭、沉溺暴力,搞“顏色革命”,絕對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更不可能給香港帶來繁榮穩定,只會令香港經濟衰退沉淪,受害的必然是全體港人。香港市民應感恩和珍惜得來不易的繁榮穩定,放下爭拗,集中精力發展經濟民生,努力創新創業創富。

  《大公報》社評也表示,止暴制亂、恢復秩序,是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但不能光靠警方執法,司法必須彰顯權威,港澳辦及中聯辦一再強調“嚴正執法、公正司法”,顯然不是無的放矢。目前已有700多名暴徒被捕,不排除有更多嫌犯被捕,接下來律政司起訴、法庭審判,任務繁重,責任重大。治亂世,用重典,香港能否重新擦亮法治之都的金漆招牌,司法能否守住文明、理性的社會底線,全世界的人都在看著。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