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燃燒革命激情的時代音符(現場評論我在長征路上(20))

2019-08-15 13:03: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下,年輕的解説員唱起《黃安謠》,將參觀者的思緒拉回“男將打仗、女將送飯”的崢嶸歲月;在誕生紅四方面軍的七里坪長勝街,年過七旬的老人唱起《八月桂花遍地開》,記憶深處的曲調感人肺腑……一首首源自戰爭烽火的歌謠,傳唱於跋山涉水的長征路上,成為湖北紅安這片鮮血染紅的土地“最美的背景音樂”。

  歌謠,是燃燒革命激情的時代音符。在二萬五千里的長征途中,不僅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也留下了許多深入人心的歌謠。無論是“最後勝利是我們”唱出必勝信念,還是流傳于赤水河畔的《迎紅軍》反映魚水深情,抑或是響徹長征路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展現紅軍綱領,這些歌謠短小精悍、節奏明快、語言質樸,易於記誦傳揚,陪伴著紅軍將士擺脫圍追堵截、跨越高山激流,也在沿途播撒下革命的火種。

  “廣大的群眾在饑餓中、在雪地上、在槍林彈雨中唱著革命的戰歌與敵人肉搏,使敵人的壓迫與欺騙無所施其伎倆。”著名的雙橋鎮大捷後,一份給中共中央的報告這樣寫道。戰歌激昂,唱出的是紅軍將士不怕犧牲、敢打必勝的士氣,激發的是“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革命鬥志。紅軍抵達金沙江畔,時任紅一師宣傳科長彭加倫連夜創作了一首鼓舞人心的“動員歌”。潘振武將軍回憶,當時前有險江,後有追敵,紅軍戰士就是唱著這首激勵鬥志的歌渡過金沙江。可以説,艱難險阻面前,歌謠正是最好的動員令。

  行軍,有歌聲鼓勁;作戰,有歌聲助陣;勝利,有歌聲慶祝……漫漫征途,歌聲融入紅軍戰鬥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原,是長征途中最艱難的路段,許多紅軍烈士長眠於此。據一位老紅軍回憶,即便在這樣饑寒交迫的情況下,“每天歌聲隨著人流在草原上盪漾”。曾留學法國、蘇聯的女紅軍蔡暢用法語高唱的《國際歌》,讓大家充滿力量、倍增勇氣;手拉著手過沼澤,戰士們齊唱的是“曙興在前,同志們奮鬥,用我們的頭顱和熱血,開自己的路”。紅軍用腳步丈量出勝利的征程,也用歌聲唱出了樂觀向上的革命精神,成為“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的生動詮釋。

  風雨如磐的長征路上,紅軍將士付出了巨大犧牲,為何依然唱出激昂樂觀的歌聲?面對生死存亡的重重危機,這支腳踏草鞋、忍饑挨餓的隊伍樂觀源自何處?答案或許就在信仰二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長征的勝利,是中國共産黨人理想的勝利,是中國共産黨人信念的勝利。”理想不滅,支撐著這支隊伍讓一切艱險皆成淬煉、一切磨難皆成鍛造;信仰長存,讓黨和紅軍甘之如飴、一路凱歌前行。

  一位再走長征路的記者感慨,“每當聽到這些長征歌謠,仿佛重回血與火的抗爭歲月,靈魂都會受到洗禮。”新的長征路上,共産黨人奏響改革創新的時代樂章,高唱著《強軍戰歌》的人民軍隊向著世界一流軍隊闊步前行。由歌聲所産生的共鳴,在歷史長河中激蕩迴響、催人奮進。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14日 05 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