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騙子借網購賠付設圈套:這一通電話,600多萬沒了!

2019-08-15 10:21:00
來源:央視財經
字號

  原標題:“喂?網購賠付?退款要先買噹噹禮品卡?”這一通電話,600多萬沒了!

  近期,在北京、河北、江蘇、上海等20多個省市,很多消費者報警稱,接到所謂的“網購賠付”電話之後,按照提示一步步操作,最終卡裏的錢卻不翼而飛。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借網購賠付設圈套

  退款需先買“噹噹禮品卡”

  5月25日下午,家住山東濟南的李女士接到了一個自稱“快遞客服”的男子的電話,對方表示,李女士在淘寶上購買的一瓶化粧水在運送途中損毀,公司將進行雙倍理賠。電話中,男子還跟她詳細核實了收貨人資訊、物流單號等資訊,由於內容沒有差錯,李女士很快就相信了他的話。

  山東濟南受害者 李女士:當時還給圓通客服打過電話,但是可能因為是週六、週日的原因,一直沒有人工客服的選項。查的實時物流,確實是到臨沂了。電話裏聽著對方在事故現場,好多人都在説理賠這些事,然後我就相信了。

  李女士説,辦理退款的過程中,對方告訴她,由於她的支付寶芝麻信用分較低,理賠款不能直接退到賬戶內,因此需要李女士配合他們,通過“走流水”的方式提高信用分數。

  於是,毫無戒備的李女士,在對方的指導下,先後在支付寶借唄、微粒貸等網貸平臺貸款了十多萬元,隨後,她又按照對方提示,下載了噹噹網App,並用對方提供的噹噹網賬號和密碼,用貸到的錢分次購買了總額十萬元的噹噹禮品卡。

  山東濟南受害者 李女士:我當時不知道這些是借款平臺的,我還問過他們怎麼跟噹噹還扯上關係了?他大概意思是説有合作,這些都是他們後臺運作。

  不過很快,李女士卻發現,這些價值十萬元的噹噹禮品卡,很快被消費了。此時,李女士才發現情況不對,隨即報了警。

  李女士的遭遇並非個例,6月18日,黑龍江的于女士接到了一個自稱淘寶客服的電話,對方稱于女士購買的衣服由於印染不合格,需要召回並向消費者賠款160元。之後的流程都是一樣,核實資訊後取得信任,再誘導于女士借貸後購買噹噹禮品卡。最終,于女士被騙了17000元。

  黑龍江受害者 于女士:冷靜一些後,我就去噹噹網查禮品卡,發現我的禮品卡餘額已經是零了,當我點噹噹禮品卡連結的時候,發現下面好多人評論被騙了。

  記者在一個有近300名受害者的微信群內看到,從今年五月到八月,不斷有相同經歷的受害者入群,涉及河北、江蘇、上海、山東等20多個省市,損失的金額已經超過600萬。

  噹噹網客服:

  無法提供“禮品卡”消費去向

  在發生的這些案件中,普遍存在兩個重點問題,一是用戶的資訊遭到了洩露,第二則是這些詐騙行為最後都集中到了噹噹網的禮品卡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記者隨後聯繫了噹噹網。

  在採訪中,李女士告訴記者,事發後,她第一時間就向噹噹網查詢禮品卡的資金流向以及發貨地址。

  山東濟南受害者 李女士:我聯繫過噹噹網,他的反饋就是當時我買完禮品卡也就幾分鐘的工夫就被消費了,但是消費去向他沒跟我説,他就説不知道。

  不少受害者向記者表示,在報警後,他們都立刻聯繫了噹噹網客服,希望對方能對相關的賬號予以凍結。

  山東濟南受害者 王先生:客服當時説這些禮品卡主要是大宗交易,主要是用於單位去購買。我們買這個東西花了10萬元,他也沒問過我們是哪個單位的,沒有核實。我問這個錢去向是什麼?買了什麼東西?他説他也不知道。

  而受害者在禮品卡購買頁面的留言和評論,似乎並沒有引起噹噹網客服的注意。對於消費者反映的問題,噹噹網相關負責人接受採訪表示,此類事件是低頻發生的,針對此類事件,已經採取了相應的防控措施。

  噹噹網副總裁 闞敏:您説的這些例子發生率非常低,我們監控到的其實並不是很多。

  記者:大概監測到有多少?

  噹噹網副總裁 闞敏:因為現在還有警方介入,包括顧客資訊,我們不太方便説具體數字。如果是顧客投訴,噹噹網會立即凍結嫌疑的禮品卡。噹噹網風控團隊如果掃描訂單的時候,發現有大金額的使用禮品卡,購買容易倒手的商品時,也先終止交易,確認不是欺騙行為的時候才會再給顧客發貨。

  記者:不存在消費者反映的沒有第一時間凍結的情況嗎?

  噹噹網副總裁 闞敏:對,目前是。

  專家:出現安全事件

  網購平臺有義務告知消費者

  記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受害者已經報案,案件還在進一步偵查當中。那麼面對當前網路詐騙頻發的情況,企業、消費者又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應對呢?

  專家表示,現代網路支付平臺發展迅速,快捷支付工具多樣,但也成為詐騙分子騙取財物的“快速通道”。在這種情況下,網購平臺也有義務和責任,保證消費者的資訊和資金安全。根據《電子商務法》《網路安全法》等法律有關規定,在發生這樣的網路安全事件後,網購平臺應該第一時間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並按照規定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 王琮瑋:如果平臺上有一些網路安全事件,首先要有應急預案,同時也有義務去告知消費者。

  此外,專家也提醒消費者,當接到所謂“退款”“返錢”的網購客服、商家電話時,不要輕易洩露個人資訊,更不能隨便進行轉賬,一定要通過撥打公佈的官方客服電話核實後再做決定,以免上當受騙。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教授 王曉偉:如果在網購平臺上要退款,必須要在平臺上進行,這是常識。但騙子會要求被害人,到平臺以外的其他渠道去進行退款。在遇到各類異常情況的時候,多問幾個為什麼,多結合常識,就有可能避免被騙,能夠迅速地識破這個騙術。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