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推動商業銀行在加快改革中實現高品質發展

2019-08-15 09:3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推動商業銀行在加快改革中實現高品質發展

  實施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標誌著金融工作的重心從注重量的擴張轉向供給的優化重組與提質增效,意味著面對不斷升級的實體經濟供需體系,金融體系需要更加“適配”。

  習近平總書記對金融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是做好新時代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商業銀行要提高站位,深入理解,快速響應,精準施策,注重五個導向,在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推動自身高品質發展。

  認識導向,透徹把握“義”與“利”。服務實體經濟是商業銀行的天職和使命,也是最大“義”之所在。要堅持義在利先、義高於利,紮實把實體經濟服務之責扛在肩上,著力解決資金空轉和脫實向虛問題,把握金融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兩種角色,致力於解決社會難點和痛點。只有跳出“利”,才能讓商業銀行更加自勵和自省,更加聚焦服務中的空白和薄弱區域,加強對新金融的探索和實踐,提升供給品質和效率。

  路徑導向,主動開啟“破”與“立”。破解金融供給矛盾,商業銀行必須堅持破立並舉、破中有立,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提高金融的適應性、競爭性和普惠性。一要走轉型之路,從體量銀行向品質銀行轉變。二要走普惠之路。建行廣東省分行認真服務小行業、小企業中的“草根”,新增超過1000億元的普惠金融貸款中,100萬元以下客戶為5.76萬戶,佔比76%。三要走投行之路,從融資銀行向投資銀行轉變。要走出依靠抵押品支撐的信用創造模式,採取新型融資方式,構築我國經濟轉型和高品質發展的金融動力。商業銀行應創新運用投貸聯動等産品,為客戶提供“融智”投行綜合金融服務。四要走創新之路,從傳統銀行向創新銀行轉變。商業銀行應創建適應當前實體經濟增長方式和新經濟特徵的創新。建行廣東省分行首創服務高新技術企業“FIT”科技金融“技術流”評價體系,對企業從專利數量、技術領先程度、公司科技創新實力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對傳統“資金流”評價模式進行了有效補充。

  標準導向,精心統攬“準”與“高”。準即精準,高即高效。一是要精準供給。首先要通過把握和解決社會痛點做好精準供給;同時要在把握形勢大局中精準供給,“眼睛向內”拓展實體經濟發展空間,引導消費、刺激需求,大力服務新基建、社會公共服務、技術創新等穩增長領域,服務好家政、養老、文娛、旅遊、健康等消費升級,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二要高效供給。積極運用金融科技工具,在創新流程和工具中高效供給;同時要大力理順內部運作、提升管理效能,強化發展機制、改革機制、創新機制等多方協同,實現全要素生産率的質效提升。

  機遇導向,前瞻構築“勢”與“能”。一要把握時代機遇。作為商業銀行在廣東的分支機構,應將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家戰略作為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支援高端製造業,助力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助力大灣區基礎設施、關檢、人員、資金等互聯互通,強化金融供給。二要把握科技發展機遇。要借助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加快金融賦能。當前,金融科技主要應用在促進前臺業務上,未來更要集中在中後臺業務,如智慧管理凈息差、生息資産、風險成本、杠桿率等等,更多地探索流程自動化和智慧化,優化生産系統,重塑銀行的經營邏輯和發展生態。

  基礎導向,長效營造“優”與“享”。要堅持培優金融環境。銀行要積極參與政府、企業和個人三大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將信用優勢轉化為金融優勢。要推動合作共用,包括共用金融工具和金融智庫,打破技術壁壘,形成平臺共用。在服務實體企業上要實現“造血”功能,建設銀行成立了建信金融科技公司,輸出技術、對外賦能,同時成立建行大學,通過産學研一體化、金融智庫等方式,為企業生産技術、財務管理、市場行銷提供諮詢服務和解決方案。

  商業銀行要在充分認識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的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主動擁抱改革,勇於自我革新,在加快改革中實現高品質發展。

  (作者為中國建設銀行廣東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

  劉 軍

[責任編輯:張曉靜]